當前位置:首頁 » 旗袍展示 » 為什麼建國後民國時期的旗袍沒了
擴展閱讀
真絲旗袍外套怎麼穿 2025-01-11 06:04:51
有些裙子衣領大怎麼辦 2025-01-11 05:54:12
如果兒子女裝你會怎麼想 2025-01-11 05:48:38

為什麼建國後民國時期的旗袍沒了

發布時間: 2022-02-23 14:14:11

㈠ 旗袍出現於20世紀20年代,那時清朝都滅亡了,為什麼還叫 旗袍

因為只有滿族才穿旗袍,自清朝入關以來,漸漸的漢族服裝徹底毀滅。辛亥以後,流行中山裝,但是旗袍已經深入人心幾百年了。所以在完全西化以前,中國人還是以滿族服裝為主。新中國建立改革開放以後,完全西化,服裝才改變。但是盛大節日,還是以中山裝為主。

旗袍漸漸的被貴族化,成為一種時尚。滿族的入關,毀滅明朝,漢族服裝已經丟失的差不多了。看日本,他們西化,但是完全沒有放棄自己的名族服裝。在中國只有少數名族已然穿自己的名族服裝。

中國旗袍從本世紀20年代至今的發展演變過程

旗袍是中國女性著裝文化的典型標志,它不僅在整體造型的風格中符合中國藝術和諧的特點,同時又將具有東方特質的裝飾手法融入其中,其獨特魅力在於它所包含的文化內涵,因此能在中國民族服裝中獨領風騷,久盛而不衰。

今日我們穿的所謂「旗袍」,不能確定僅僅是滿族服裝的傳統款式,它是中華多個民族服飾文化的融合。它源自古代蒙古系游牧民族女子的袍服,至清代滿族承襲了這種服裝。滿族入主中原後,實行的是八旗制度,凡編人旗籍者,都被稱為「旗人」。旗人所穿之袍被統稱為「旗袍」,其中包括朝袍、蟒袍和常服袍等。後來則將婦女的家居之袍稱之為「旗袍」,「旗袍」成了專用名稱。
旗袍在近現代的發展來看,作為中華民族的代表服裝,凝結了整個民族幾千年來的服裝文化之精華。它之所以流傳至今與其「取捨」、「變化」有很大的關系,它在保持中國傳統文化內涵的同時,大量吸收了西方的思想觀念和制衣技巧,融合並演變出東西合壁的現代旗。無論從其外形塑造還是內部結構來看,無不蘊涵著東西方服飾風格的雙重特點,旗袍的基礎形制源自中國傳統服飾,而緊身的外形強調著形體的存在,突出表現了女性的曲線與柔美。這種適體的造型是以相應的結構處理為基礎的,特別是胸、腰、臀圍上相同數量的放鬆取值,更是鑒於東方女性的體形特點而設置的。這種純西方式的裁剪技巧,使得旗袍的整體表現力更為完美,更具有時代性。現代服裝設計作品既要有民族情感、傳統的精神,又應具有時代的氣息,從而滿足現代審美需求,這是時代發展的需要,正如小提琴協奏曲《梁祝》那樣,主旋律是越劇調兒,但整個感覺又是現代的。

㈢ 民國建立為什麼不恢復漢服

孫中山認為穿中國古代的服飾這是要回到封建社會的節奏,孫中山為了五族共和讓所有民族(當時的滿漢藏蒙回)穿上漢族與少數民族融合的服飾(也就是滿漢融合的服飾唐裝、旗袍、長衫),為什麼只融合滿漢兩族?主要是由於藏蒙回人口少清朝剃發易服導致藏蒙回滿化的更嚴重沒有了自己民族的特點,漢族好歹保留了立領,所以沒辦法民國政府只能把滿漢融合的服飾代表五族。清朝剃發易服由於清初漢族女子可以穿明朝立領襖裙樣式的漢服少數民族女子可以穿自己民族的服飾,由於藏蒙回人口本來就少女子就更少了導致自己民族特點全盤滿化,後來到了清朝中期漢服也開始滿化了變成了清代襖裙(我懷疑是清朝皇帝強行讓她們滿化的),所以沒辦法後來清末時期漢人只好將滿族服飾加上立領形成滿漢融合的唐裝、旗袍、長衫。到了民國,政府把滿漢融合的服飾代表五族共和的民國服飾,後來部分少數民族終於成功復原了自己民族服飾由於當時不敢穿所以只好將自己民族特點(如藏族的細毛滾邊)融入到了旗袍長衫唐裝等服飾中。既然有了這些服飾為什麼還要搞中山裝代表五族共和?由於當時世界都是靠西方靠攏當時的人包括政治家思想西化,用西方思想民族共和很正常,再加上孫中山是海歸思想上一直認為西方進步中國落後加上他對中國歷史的不了解被西方思想洗腦。為什麼清朝和民國只有5個民族?由於當時其他50個民族人口非常稀少再加上有的民族文字、姓漢藏化和後來才進入中國的民族都不算中華民族范圍。後來到了新中國時期中國50多個民族人口逐漸增加,國家正式將56個民族定為中華民族,成為了中國的民族。。

㈣ 為什麼民國時期即封建思想又能穿旗袍呢

旗袍是清代滿洲女性(旗女)的袍服發展而來的一種普通女性服裝,據說到民國時期還由中華民國政府於1929年確定為國家禮服之一呢。怎麼民國時期即封建思想就不能穿旗袍了?

㈤ 民國時期的旗袍是怎麼一步步改進變化的呢

民國旗袍在中國婦女服飾史上是中國婦女服飾史發展的一個創新。
民國早期旗袍有著寬大的線條,透著簡潔明快的風。20年代的旗袍仍然寬大平直;與當時流行的倒大袖相呼應,旗袍的下擺比較大,整個袍身也是呈「倒大」的形狀。但肩、胸乃至腰部,則已呈合身之趨勢。
30年代末出現了「改良旗袍」。旗袍的裁法和結構更加西化,胸省和腰省的使用旗袍更加合身,同時出現了肩縫和裝袖,使肩部和腋下也合體了。有人還使較軟的墊肩,謂之「美人肩」。這表明女性開始拋棄以削肩為特徵的舊的理想形角。這時旗袍已經成熟已經定型,以後的旗袍再也跳不出30年代旗袍所確定的基本形態,只能在長短、肥瘦及裝飾上作些變化。全世界女性們所鍾愛的旗袍,就是以30年代旗袍為典型的。

㈥ 到了民國時期已經國門已經打開了但是人們為何還穿長袍和中山裝和旗袍呢

國門打開了就不能穿長袍和中山裝和旗袍了么,國門打開了人們的視野,人們對於服飾的需求多樣化才是正常的呀,憑什麼只能穿西裝呀,那和另外的一類閉關鎖國有什麼區別

㈦ 民國時期的旗袍和現在的旗袍有那些不一樣

在人的心理活動中,一般慾望的實現常有兩種結果:一種是得到滿足,一種是得不到滿足。當人的慾望得到滿足時,則有愜意的情感體驗 ;而當慾望得不到滿足時,則有焦慮之感。辛亥革命以「驅除韃虜」的口號推翻滿清政權,一夜之間旗女裝束銷聲匿跡。一種追求新穎時髦、強調女性曲線的新式旗袍在亂世中釀成,擺脫了封建文化的制約,摒棄硬朗造型的滿清旗袍,民主、自由的精神得以體現。

西方立體結構的裁剪方式傳入中國以後,受西方人本思想的影響,西方服飾強調表現甚至誇張人體線條,往往不惜採用極端的方法,誇張人體的臀和胸,緊收腰,製造修飾後的曲線造型,提供以人為本的審美意識。民國旗袍以人體為主要設計對象,開省收腰,縮短長度,表現體態,襯托出東方女性窈窕的身姿,忠實地將人體輪廓曲線勾描出來,讓女性散發出誘人的魅力。由於民國婦女走出庭院參與教育和工商等社會活動,功能性的要求逐漸突出,旗袍的造型兩邊開出高衩,對女性行為約束已經開始大大放鬆,身心發育的文化環境得到改善,審美造型一改在胸、腰、臀呈平直硬朗狀態的習慣,將衣服裁剪趨向合身適體,採用黃金比定位,在強調與女性身體曲線吻合的同時,一掃清朝矯飾之風,去繁就簡,其造型特點是衣領矮了、袍身短了、袖子剪了、裝飾鑲滾免了,趨向於簡潔,力求淡雅,在滿足當代婦女功能要求的前提下,崇尚人體的自然曲線美,讓婦女從封建壓迫中解救出來,追求全新的生活方式。

民國旗袍經歷了經典和改良兩個階段,第一階段以傳統的直身平面裁剪為主,開省道使旗袍合身;第二階段引入西方立體裁剪,裝袖,裝墊肩和拉鏈形成立體造型。這些造型接近東方人的審美理想與習慣,含蓄端秀,「露」而不「妖」。古代詩人認為「詩以若有若無為美」,因此,人體自然三圍曲線造型的旗袍被稱為中國女裝國粹,講究的也是含而不露的神韻。

旗袍造型的美感沒有固定的量化指標,它是順其自然地由主體意識不斷調節,而使之同外界的條件相適應,達到美與人體自然曲線的有機結合,真正達到國人的審美要求。

㈧ 民國時期旗袍的改良與演變過程

旗袍真正的前身,我以為是從清兵入關,定都北京,繼而統一全國。隨著政權的初步穩固,開始強制實行服制改革,掀起了一場聲勢浩大的雉發易服浪潮,律令之嚴性命攸關,有「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之說。至此傳統的冠戴衣裳幾乎全被禁止穿戴,相傳千年的上衣下裳的服飾形制只被保留在漢族女子家居時的著裝中。慶典場合不分男女都要著袍,各類袍服名目繁多,有朝袍、龍袍、蟒袍及常服袍等之分。從字義解,旗袍泛指旗人(無論男女)所穿的長袍,不過只有八旗婦女日常所穿的長袍才與後世的旗袍有著血緣關系,用作禮服的朝袍、蟒袍等習慣上己不歸為「旗袍」的范疇。清朝統治者強調滿語騎射,力圖保持其固有的生活習俗和穿著方式,一方面要用滿族的服飾來同化漢人,同時又嚴禁滿族及蒙古族婦女仿效漢族裝束,至清後期,亦有漢族女子效仿滿族裝束的。滿漢婦女服飾風格的悄相交融,使雙方服飾的差別日益減小,遂成為旗袍流行全國的前奏。
旗袍真正的流行是在30、40年代的上海,此時的時裝流行中心早已由蘇、揚移至上海。商埠開放的上海華洋並處,五方雜居,成為十里洋場奢靡繁華之地。上海又是婦女尋求解放的重鎮。30年代後期的旗袍在結構上吸取西式裁剪方法,使袍身更為稱身合體,值得一提的是,當時作為領導服裝潮流的十里洋場中摩登女郎、交際名媛影劇明星等,在旗袍式樣上的標新立異,也促進了它的發展,青布旗袍最為當時的女學生所歡迎,一時不徑而走,全國效仿。
"旗袍"顧名思義是由清朝時期女性所穿著的服飾演變而來,19世紀中葉,許多沿海大城市如上海,因華洋雜居受西風影響更甚,旗袍便是當時由漢族婦女在穿著中吸收西式服裝裁剪方法不斷改進而定型的。旗袍中所蘊含著中國文化、花鳥、圖繪、手工刺綉,可謂是藝術的結合產物。
所以只要看到旗袍、聽到旗袍,都會令人聯想起高貴典雅、溫柔婉約的中國女性特質。並且在世界服裝時尚潮流不斷的創新變換當中,旗袍依然有其獨特的品味,尤其在近年來,旗袍服飾在時裝世界的舞台上,也成為中國女性文化特質的代言

㈨ 民國時期的旗袍

長衫 長袍馬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