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旗袍展示 » 清朝什麼時候出現旗袍馬褂
擴展閱讀
用什麼給皮衣上光 2024-11-16 14:21:34
女裝車火嘴怎麼換 2024-11-16 14:20:51

清朝什麼時候出現旗袍馬褂

發布時間: 2022-02-13 16:21:27

A. 旗袍出自什麼年代

旗袍是民國的國服,盛行於三四十年代。行家把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看作旗袍流行的起點,三十年代它到了頂峰狀態,很快從發源地上海風靡至中國各地。旗袍追隨著時代,承載著文明,以其流動的旋律、瀟灑的畫意與濃郁的詩情,表現出中華女性賢淑、典雅、溫柔、清麗的性情與氣質。旗袍連接起過去和未來,連接起生活與藝術,將美的風韻灑滿人間。

旗袍起源:
辛亥革命廢除帝制,創立民國。民國之初,剪辮發,易服色,把屬於封建朝代的冠服等級制度送進了歷史博物館,這一切為倒大袖與新樣式旗袍的延生創造了條件。二十年代早期,城市女性中時興過一陣「文明新裝」。

黃金時代:
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到四十年代,是中國旗袍最燦爛的時期。尤其是三十年代,旗袍奠定了它在女裝舞台上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成為中國女裝的典型代表,基本完成旗袍文化走向經典的過程,四十年代是其黃金時代在時間上的延續。 經過二十世紀上半葉的演變,旗袍的各種基本特徵和組成元素慢慢穩定下來。旗袍成為一種經典女裝。經典相對穩定,而時裝千變萬化。但時裝設計師常從經典的寶庫中尋找靈感,旗袍也是設計師靈感的來源之一。

風姿再現: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旗袍曾有過燦爛的一瞬 。在人民當家作主的時代,服裝流行的主導已轉向平民。 從一九六六至一九七六年,中華傳統文化的遭遇浩劫,旗袍文化也被冷落。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開放之初,被冷落了三十年之久的旗袍文化顯得有些落伍。近十幾年來,時裝中重新出現的旗袍,在國際時裝舞頻頻亮相,風姿綽約有勝當年,並被做為一種有民族代表意義的正式禮服出現在各種國際社交禮儀場合。

B. 旗袍出現於20世紀20年代,那時清朝都滅亡了,為什麼還叫 旗袍

因為只有滿族才穿旗袍,自清朝入關以來,漸漸的漢族服裝徹底毀滅。辛亥以後,流行中山裝,但是旗袍已經深入人心幾百年了。所以在完全西化以前,中國人還是以滿族服裝為主。新中國建立改革開放以後,完全西化,服裝才改變。但是盛大節日,還是以中山裝為主。

旗袍漸漸的被貴族化,成為一種時尚。滿族的入關,毀滅明朝,漢族服裝已經丟失的差不多了。看日本,他們西化,但是完全沒有放棄自己的名族服裝。在中國只有少數名族已然穿自己的名族服裝。

C. 旗袍馬褂也是漢族的不是滿族的清朝是抄襲我們漢族。。

其實清朝服飾就是明末的民裝漢服,圓領長衫是明末圓領袍為了方便系扣位置從肩膀移動在胸前形成廠字襟圓領長衫,(受廠字襟弧形立領布扣女裝影響加上了立領形成廠字襟弧形立領長衫),明末女裝立領長衫,斜襟方立領金屬扣是貴族穿的,廠字襟弧形立領布扣是民女穿的。男女款還有短款的圓領對襟立領對襟圓領廠襟立領廠襟是罩甲比甲和圓領袍改的,方立領金屬扣是貴族女子穿的,弧形立領布扣是民眾穿的,也就是馬褂。當時交領已經不流行了細帶位置在腰間,彎腰很麻煩,因為廠襟確實很方便系扣位置在胸右,高立領卡脖子不舒服,低立領不好看又不暖和,領子改成弧形很舒服好看。在明末當時所有民裝都這么穿,包括滿族自己。到了清朝中期貴族女性才開始流行弧形立領,廠襟,布扣。清朝中期後逐漸被民間款式取代。清初剃發令和易服是兩件事,易服就是讓所有官員穿滿族設計的朝服和常服,旗人包括漢旗穿滿族服飾罷了,民間該穿什麼穿什麼。滿人當時是沒什麼服飾特點,滿族特點就是馬蹄袖披領旗頭套著其它民族的服飾穿,他們直接照搬漢人改制的樣式上保留了一些細節,馬蹄袖,披領,旗頭就是所謂的滿族服飾了。清朝漢人滿人其它少數民族穿的並沒有什麼區別,不過是細節不同罷了。明朝之前56個民族大部分民族他們的服飾都是交領都漢化了但是保留了一些細節,到了明末又是一次漢化。所以漢服並沒有滿化,反而是滿族服飾漢化了不光是滿族,其它一些民族也是穿著清朝流行的服飾戴著自己民族的頭飾和帽子,清朝流行的長衫少個袖子就是藏袍了。旗袍是立領漢女裝去掉琵琶袖改為直袖,腰部收腰,高開衩,立體裁剪形成旗袍。漢女裝就是明朝弧形立領廠字襟的女長襖女長衫。

D. 旗袍是什麼時候出現的,時間具體點。

這個網路上就有:

旗袍,中國女性的傳統服裝[1] ,被譽為中國國粹[2] 和女性國服[3] 。雖然其定義和產生的時間至今還存有諸多爭議,但它仍然是中國悠久的服飾文化中最絢爛的現象和形式之一[4] 。
旗袍形成於上個世紀20年代[5] ,有部分學者認為其源頭可以追溯到先秦兩漢時代的深衣[6-7] ,是民國20年代之後最普遍的女子服裝[8] ,由中華民國政府於1929年確定為國家禮服之一[9] 。
50年代後,旗袍在大陸漸漸被冷落,尤其文革中被視為「封建糟粕」、「資產階級情調」遭受批判[10] 。
80年代之後隨著傳統文化在內地被重新重視,以及影視文化、時裝表演、選美等帶來的影響,旗袍不僅逐漸在大陸地區復興,還遍及世界各個時尚之地[4] [11] 。
1984年,旗袍被國務院指定為女性外交人員禮服[12] 。
從1990年北京亞運會起,歷次大陸舉行的奧運會、亞運會以及國際會議、博覽會多選擇旗袍作為大會禮儀服裝[13]

E. 清朝服飾長袍馬褂,為什麼叫長袍馬褂馬褂什麼意思阿

馬褂,游牧民族服飾,客家又叫大襟衫,是中國清代的男式服裝之一,套在旗袍或稱滿式長衫的外面穿用,有些類似背心或外套,故穿著整齊又稱為「長衫馬褂」。滿族征服中國建立清朝。開始強制實行剃發易服,至此傳統服飾漢服幾乎全被禁止穿戴,取而代之的,便是這種滿洲袍服。至清後期流行全國。 馬褂是有袖上衣,不同於無袖的馬甲。分大襟、對襟、琵琶襟三種。一般長度到肚臍,袖子到肘部。清朝初期只是滿族人穿用,由於公家強制漢人剃發易服,康熙雍正年間開始廣泛流行,分單、夾、紗、皮、棉等種類。 在清朝,黃馬褂是皇帝特賜侍衛武士、有軍事功勞者和行圍打獵成績突出者的,代表皇室的恩典。所以其他人不得隨便穿用黃色的馬褂。 民國元年(1911),北洋政府頒布的《服制案》中將長袍馬褂列為男子常禮服之一。民國十八年(1929),國民政府公布《服制條例》,正式將藍長袍、黑馬褂列為「國民禮服」。 中國的大部分相聲演員和其他曲藝演員在表演節目時仍會穿著長袍,民國成立後多改中山裝,現在多為襯衣或西裝。

F. 清朝時期漢人都穿什麼樣的服裝 是旗袍嗎

清朝時期漢人不穿旗袍。

清朝女裝:

漢族婦女在康熙、雍正時期還保留明代款式,時興小袖衣和長裙。乾隆以後,衣服漸肥漸短,袖口日寬,再加雲肩,花樣翻新無可底止。到晚清時都市婦女已去裙著褲,衣上鑲花邊、滾牙子,一衣之貴大都花在這上面。

清朝男裝:

清代男裝主要是長袍和馬褂,袖端呈馬蹄形是歷代不曾見過的。長袍造型簡練,立領直身,偏大襟,前後衣身有接縫,下擺有兩開衩,四開衩和無開衩幾種類型。

皇室貴族為便於騎射,著四面開衩長袍,即衣前後中縫和左右兩側均有開衩的式樣,平民則著左右兩側開衩或稱一裹圓的不開衩長袍。

(6)清朝什麼時候出現旗袍馬褂擴展閱讀:

從記載順治時期朝廷對民間著裝下達的詔令中,可以了解到服飾變化的一些具體情節。順治元年十月有令命文官衣冠按明代服制,民裝無規定。

順治二年六月規定了剃發之制,限旬日內一律遵行,違者殺而無赦。據說當時有一漢族遺老由於不願剃發,只好改扮女子裝束。

由於拒絕剃發而迫死的不計其數,而被逼無奈改扮女裝的也為數不少。順治四年十一月確定官民服飾之制,但只限服色和使用材料,所服之式樣仍無明確規定。

直至乾隆時期,規定了居住城市和人員稠密的區域普遍服用旗裝外,閉塞地方的平民仍然不服用馬褂,不戴紅纓帽。

即使一些留有發辮的男人,也將辮盤繞在頭頂,再加戴一頂氈帽,外觀上很難辨認出來。特別是清初時留辮很短小,就更不好分辨。

滿人進關,對男子採取強制性更裝,女子的更裝是逐步實現的。當時女子改裝阻力很大,明裝難以更改,反而大大吸引了滿人。

不少旗人還特意模仿漢裝,盡管乾隆時期宮中一再降旨,禁止滿人纏足,但異族女裝的吸引力,使得不少滿人違抗旨令的現象時有發生。

G. 清朝時那些滿族大臣家裡的丫鬟、嬤嬤也穿旗袍和馬甲、馬褂嗎

是的,因為清朝官員不管是漢人還是滿人,基本上全部都是穿滿服的,官員應該說可以作為清朝政府在地方的代表,自然一切都要是按照滿人的禮儀,規矩行事的.

H. 清代的旗袍,長袍,馬褂哪些地方與漢服相似

個人認為沒什麼相似的地方;漢服交領、清代滿服廠字領;漢服素雅飄逸,滿服華麗;各有各的特點,

漢服

I. 旗袍的歷史發展過程

一、旗袍發展的歷史
清朝男人的服飾以長袍馬褂為主,此風在康熙後期雍正時期最為流行,婦女服飾在清代可謂滿、漢服飾並存。滿族婦女以長袍為主,漢族婦女則仍以上衣下裙為時尚。清代中期始,滿漢各有仿效,至後期,滿族效仿漢族的風氣頗盛,甚至史書有「大半旗裝改漢裝,宮袍截作短衣裳」之記載。而漢族仿效滿族服飾的風氣,也於此時在達官貴婦中流行。婦女服飾的樣式及品種至清代也愈來愈多樣,如背心、一裹圓、裙子、大衣、雲肩、圍巾、手籠、抹胸、腰帶、眼鏡......,層出不窮。
1840年以後進入近代,西洋文化浸襲著中國本土文化,許多沿海大城市,尤其是上海這樣的大都會,因華洋雜居,得西文風氣之先,服飾也開始發生潛在的變革。
旗袍是中華女性最具代表性的傳統服裝。說到傳統,人們總要想到封建主義的保守

封閉,還有封建主義對婦女的各方面的禁錮。數千年來,中華女性的著裝是嚴肅的。直到現在,嚴肅而正規的「職業女裝」仍然占據著中國女性服裝的主要地位。
二、
旗袍的發展的過程
服裝不能脫離人體而孤立存在,旗袍也一樣。女性的頭、頸、肩、臂、胸、腰、臀、
腿以及手足,眾多曲線巧妙結合的完美整體。旗袍的審美,似乎可以從這里談起

(1)旗袍之源~~「棗」(Zao三聲)旗袍,大家族中的一員,其發源有人認為可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的深衣。
旗人之袍與旗袍棗旗袍不是一個固定的形式,而有一個變化發展的過程。把旗袍視為旗人之袍或旗女之袍,雖看似無大錯,但卻難免有望文生義之嫌。
(2)民國之初旗袍開始了悄然過渡和發展。
民國20世紀初,中國政治風雲跌宕。辛亥革命廢除帝制,創立民國,剪辮發,易服色,摧枯拉朽,把屬於封建朝代的冠服等級制度送進了歷史博物館,這一切都在為新式旗袍的誕生創造了條件。
(3)民國初期20年代出現的倒大袖與新樣式。
民國20世紀10年代和20年代早期,城市女性中時興過一陣「文明新裝」。
30年代旗袍迎來了它的第一個黃金時代。
本世紀20年代到40年代,是近代中國女裝最光輝燦爛的時期,而30年代又可謂這一時期燦爛的頂峰。也就是在此時,旗袍奠定了它在女裝舞台上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成為中國女裝的典型代表。
民國的30~40年代,旗袍迎來了它的第二個黃金時代
旗袍走向經典的過程,可說在30年代已基本完成,而40年代是其黃金時代在時間上的延續。
(4)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50年代裡~~旗袍也有過燦爛的一瞬間,那是因為在人民當家作主的時代,如果說服裝也有流行的話,那流行的主導已轉向平民化。
(5)在中國的60年中葉~70年代是旗袍被冷落的20年。
從1966年至1976年的「文革」,是對傳統民俗文化的一場浩劫,也是旗袍經歷的災難期。
到了中國改革開放的80~90年代旗袍已是輝煌難再了
旗袍的鼎盛年代已經遠去,被冷落了30年之久的它,在80年代以來開放後的國土上顯得有些落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