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旗袍展示 » 國民時期女人旗袍披的是什麼
擴展閱讀
手套草紙做什麼費用 2024-12-22 11:03:01
男友手套什麼意思 2024-12-22 11:02:58

國民時期女人旗袍披的是什麼

發布時間: 2022-02-06 21:55:00

㈠ 國民時期女人穿旗袍裡面穿什麼

穿絲襪把。不過那個時候的絲襪沒有現在做的透明。

㈡ 民國時期,女人經常穿著旗袍,那旗袍裡面穿內褲內衣嗎什麼樣的內褲內衣

民國初期女性穿的是肚兜或者馬甲搭胸。後期到裹胸,然後最後洋文化傳入,女性開始穿戴義乳也就是內衣不過這已經是很久以後了

㈢ 誰知道民國時期女性洋裝是什麼樣子的

基本就是旗袍,披肩,紗帽。

㈣ 有沒有民國時代對於年輕女子的旗袍服裝描寫,參加晚會的也要

旗袍:
腰身掐得恰倒好處,多一分不成,少一分不成,她總能把最素雅的旗袍穿出別樣的風韻。旗袍在她身上散發著白蘭花的優雅氣質,亭亭玉立而豐腴柔媚。

你身著一件紫紅色旗袍,遠遠看去,真像一隻小蝴蝶飛過一樣,既美麗稱身,又色彩柔和。
娉婷婉約的風姿,嬌艷俏麗的容貌,嫵媚得體的舉止,優雅大方的談吐,一開始就令人刮目相看。

和服:
風姿絕艷,在人群中格外顯眼,那人穿著濃淡相宜的龍膽色唐衣,襯著紫苑丸萩的五衣,系著白色唐草立涌的裳,頭發如同夏月里茂盛的垂柳那樣長長地披下來,姿態柔媚,秀眉微挑,鳳眼嫵媚,膚色雪白,妝容精緻,美艷無雙。

女孩大概十七八歲,黑發如雲,膚色似雪,眉目秀美,薄萌蔥色的唐衣與水晶花的表著令她看起來清爽悅目,氣質清雅,淡淡的猶如一朵玉蘭花。

㈤ 民國女生旗袍外面的褂子那時叫什麼名字啊

那個不叫褂子,叫比甲,從明朝開始就是漢族婦女的日常穿著,滿清入關以後,命令改變了男人的服飾,但是婦女的穿著基本上還是老樣子,沒有什麼大的改動。

㈥ 民國時期的女人旗袍內穿的什麼內衣

肚兜。
肚兜又稱「抹胸」,是中國傳統服飾中護胸腹的貼身內衣,形狀多為正方形或長方形,對角設計,上角裁去,成凹狀淺半圓形,下角有的呈尖形,有的呈圓弧形。 肚兜的面上常有圖案,有印花有綉花,印花流行的多是藍印花布,圖案多為「連生貴子」、「麒麟送子」、「鳳穿牡丹」、「連年有餘」等吉祥圖案。綉花肚兜較為常見,刺綉的主題紋樣多是中國民間傳說或一些民俗講究。如劉海戲金蟾、喜鵲登梅、鴛鴦戲水、蓮花以及其他花卉草蟲,大多是趨吉避凶、吉祥幸福的主題。
肚兜(dù dōu ),古稱兜肚,上面用布帶系在脖頸上,下面兩邊有帶子系於腰間。關於肚兜的名稱,歷代皆有不同。除了肚兜,還有抹胸、抹肚、抹腹、裹肚、兜兜、兜子、訶子、衵服等稱謂。
肚兜的藝術以刺綉為主,也有貼補花紋的。由於它包括縫、綉、剪裁、造型及色彩構成,所以肚兜屬於民間婦女藝術中的綜合表現部分。婦女只為情人、丈夫或兒子綉肚兜;她們自用的肚兜一般只以純色(多為紅色)布料做成,略加花邊裝飾而已。綉給情人的肚兜多以戲曲、神話、傳說中之愛情故事為題材以示意;為兒童綉的則以虎、虎吃五毒、蓮(連)生貴子等護生、繁衍主題為內容。肚兜、虎頭鞋、虎頭帽、虎形圍嘴、各種神靈的護生耳枕和布玩具,構成了圍繞生命生殖繁衍主題的配套藝術表現。也可以說是圍繞新生命的成長,或者說是圍繞人生三大禮儀——生、婚、喪中第一個大項目而創作,在民間藝術中形成特殊的領域,很值得繼續研究。

㈦ 民國時期女子流行那三種旗袍

其實跟現在的也差不多,有錢的面料款式肯定要時尚些,平民穿的就純朴些。
樓主如果喜歡的話,可以直接截圖到上海南外灘面料市場的鳳和祥定製,各種款式和面料都可以選擇,幾百到一兩千都有,性價比很高,而且是面料市場,逛逛了解下行情都不錯的

㈧ 民國時期的女人主要的服裝是旗袍和洋裝嗎

覺得旗袍在民國是比較大眾化的服裝,一般市民階級女性穿著,冬天有夾棉的稍厚一點的棉袍和大衣,洋裝一般大概是當時影星歌星和富人女性的穿著,舞女和交際花也會穿,一般女性可能也會有,只是不作為常服。

㈨ 民國時期女人們旗袍里穿的是褲襪還是絲襪

絲襪。

民國時期褲襪還沒有出現,所以,旗袍里應該是穿的絲襪。

20世紀60年代,英國設計師瑪麗·奎恩設計的超短裙風靡全球。裙子越來越短,高筒襪相形見絀,吊帶襪被拋棄。襪子與內褲成為一體,連褲襪誕生。它的舒適和方便性令全球女性對它寵愛有加,這一款型經久不衰。同長襪一樣,連褲襪材質很多,有棉質、尼龍、天鵝絨、包芯絲、羊毛混紡等。通常為絲襪。

(9)國民時期女人旗袍披的是什麼擴展閱讀

1840年以後進入近代,西洋文化浸襲著清朝本土文化,許多沿海大城市,尤其是上海這樣的大都會,因華洋雜居,得西文風氣之先,服飾也開始發生潛在的變革。

風行於二十世紀20年代的旗袍,是由中國傳統袍服在民國婦女在穿著中吸收西洋服裝式樣不斷改進而定型的。當時無專業服裝研究中心,服裝式樣的變化以千家萬戶,在時代風尚的影響下不斷變化。

從20世紀20年代至40年代末,中國旗袍風行了20多年,款式幾經變化,如領子的高低、袖子的短長、開衩的高矮,使旗袍徹底擺脫了老式樣,改變了中國婦女長期來束胸裹臂的舊貌,讓女性體態和曲線美充分顯示出來,正適合當時的風尚,為女性解放立了一功。

青布旗袍最為當時的女學生所歡迎,一時不脛而走,全國效仿,幾乎成為20年代後期中國新女性的典型裝扮。值得一提的是,當時作為領導服裝潮流的十里洋場中摩登女郎、交際名媛影劇明星等,在旗袍式樣上的標新立異,也促進了它的發展,其中如交際花唐瑛等人,最早在上海創辦的雲裳時裝公司便是。

自30年代起,旗袍幾乎成了中國婦女的標准服裝,民間婦女、學生、工人、達官顯貴的太太,無不穿著。旗袍甚至成了交際場合和外交活動的禮服。後來,旗袍還傳至國外,為他國女子效仿穿著。

30年代和40年代是旗袍的黃金時代,也是近代中國女裝最為光輝燦爛的時期。這時的旗袍造型纖長,與此時歐洲流行的女裝廓形相吻合。此時旗袍已經完全跳出了旗女之袍的局限,完全是一個「中西合璧」的新服式了。先是有了「別裁派」的說法。

旗袍的局部被西化,在領、袖外採用西式的處理,如用荷葉領、西式翻領、荷葉袖等,或用左右開襟的雙襟。這些改革的應用雖並不廣泛,但表示了當時人們思想上的自由,旗袍原有的程式不再是必須遵循的。

旗袍與西式外套的搭配也是「別裁派」的一個特點,這使得旗袍進入了國際服裝大家族,可以與多種現代服裝組合,說明它已經「國際化和現代化了」。

20年代的旗袍仍然寬大平直;與當時流行的倒大袖相呼應,旗袍的下擺比較大,整個袍身也是呈「倒大」的形狀。但肩、胸乃至腰部,則已呈合身之趨勢。張愛玲說:「初興的旗袍是嚴冷方正的,具有清教徒的風。」

30年代末出現了「改良旗袍」。旗袍的裁法和結構更加西化,胸省和腰省的使用旗袍更加合身,同時出現了肩縫和裝袖,使肩部和腋下也合體了。有人還使較軟的墊肩,謂之「美人肩」。這表明女性開始拋棄以削肩為特徵的舊的理想形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