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旗袍展示 » 滿族旗袍對漢族有什麼影響

滿族旗袍對漢族有什麼影響

發布時間: 2022-02-06 03:10:25

㈠ "中國人穿旗袍是不是和滿族人有關" dajuan

一開始是滿族人穿的衣服,叫做旗服

㈡ 是什麼造成了漢族旗袍與滿族旗袍的差異(要寫實踐報告,長一點)

旗袍是滿族服裝,沒有漢族旗袍一說,傳統旗袍與現代旗袍之分,傳統旗袍只有滿族八旗子弟才能穿,所以叫旗袍,現代旗袍是民國後從清宮里流傳出來的樣式經過改造才成為中國比較特色的服裝。

㈢ 旗袍是滿族的還是漢族的

旗袍是滿族的還是漢族說法不一。

《辭海》中有關於旗袍的註解:「旗袍,原為清朝滿族婦女所穿用的一種服裝,兩邊不開衩,袖長八寸至一尺,衣服的邊緣綉有彩綠。辛亥革命以後為漢族婦女所接受,並改良為:直領,右斜襟開口,緊腰身,衣長至膝下,兩邊開衩,袖口收小。

「旗袍」是專指民國出現的旗袍,還是包括清代「旗人之袍」或「旗女之袍」在內,旗袍概念的界定,和旗袍起源樣式一樣在學術界頗有爭議。

㈣ 為什麼旗袍不宜代表漢族的民族服裝

最近在國際大會上,中國的旗袍可所謂風光無限。旗袍現在為很多人喜歡,我也不反對中國做為什麼國服裝。但是對於漢族人來說,旗袍是不是自己的服裝。當今55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服裝。可是漢族有什麼呢?不僅延續了清朝滿族的風采。而且在很多時候找不到屬於自己的民族服裝。現在的漢族人很迷茫。 什麼才是漢族的服裝,一個民族最可悲的是失去自己的文化。包括民族服飾,朝鮮族有自己的民族服飾,他們很愛他們自己的東西。可是漢族那5000年的光彩的文化中閃光的一點,就是漢族的服飾。。首先,中國古代雖為多民族國家但漢文化還是佔主流。自古以來漢族就是個以農業為主的民族,不是馬背上的游牧民族,也是個愛好和平不好戰的民族。由於生產節奏的需求以及氣候特徵的需要,產生了以寬衣大袖為主、緩慢休閑式的服飾特色。雖然有胡服騎射等那也僅僅限於軍隊,目的是為了便於打仗。貴族和廣大人民老百姓還是以寬大,舒適的裙襦為主,以符合民族習慣的生活節奏。因此,自古以來占國家主體的服飾還是漢族服飾。漢族服飾根深蒂固的文化潛在意識在我們腦海中打下了深深的印記。我們之所以把傳統穿的東西叫衣裳(衣 上衣 裳 下裙)而不是袍。寬大的袖子在古代典籍中有很多關於它的記錄,如兩袖清風這樣的成語、袖裡藏書藏物之類的典故。漢族服飾也是沒有像旗袍那樣的扣子的。據說扣子這個東西起源於西方、功效等同於當時的『領帶』,都是為了系住衣服的。古代漢族則不用扣子領帶而用裙子上的腰帶將衣服系住,因此便有了像「羅帶輕分 裙帶關系」這樣的詞彙。 現在南方很多地區也將穿衣服叫「扎衣裳」,可見不是「系扣」,而是用繩子或帶子扎綁。漢族的領子樣式雖然在歷朝歷代變化的比較大,但一般都較寬松不像旗袍那樣的領子緊貼在脖子上。主要是由於滿族長期在較寒冷的地區居住,氣候的差異而形成的,因此,明以前歷史上像旗袍這樣的服飾並沒有佔主流。 第二種觀點認為旗袍是滿漢融合的產物。不錯,旗袍確實經過很大的變革和改良,也容進很多漢族服飾元素在裡面,比如採用漢族的絲綢錦綉等華貴的面料、漢族的紋飾、刺綉技巧等等。但問題是旗袍的滿族服飾的本質沒有改變。正所謂萬變不離其中,旗袍之所以叫旗袍而不是別的,旗袍的兩旁開旗、立領、盤襟、盤扣都是滿族服飾的最重要特徵,說是有漢族的服飾特色,就跟裝潢的不能再中國的餐廳裡面賣的還是賣當勞一樣。 其次,現在的中國除了服裝,主流文化上還是漢族文化。漢族是一個有著豐富文化思想的民族,因此服飾里也蘊涵著相當的文化內涵,比如受儒家、道家的思想充分在服飾里體現出來,追求那種平和、不於世爭、寬厚仁愛塑造了漢服的寬大、隨和以及包容四海的氣度。天人合一、飄逸灑脫也體現在漢服的樣式。感覺上,漢族女子更是深受禮教等道德的束縛與影響,以穿寬大隨和的裙子為主,不可能像最初的滿族婦女那樣穿旗袍是為了騎馬。因此,旗袍馬褂的樣式與中國自古的文明文化相悖,也無法體現一個民族的文化內涵與文化特色。 現在旗袍也並不是純滿族的東西,而是滿族服飾與西方文明結合的產物。因此,露出大腿、穿著高跟鞋的旗袍女未免會顯得不倫不類。 運用西方的剪裁方式顯得性感苗條與晚禮服無甚差別,失去了民族很多原汁原味的東西。民族服裝是需要原有特色的。 並不是成天的與時俱進,也不是盲目的追求西方去迎合西方人的審美觀點。否則的話,西方人回去欣賞本國mm的晚禮服西裝好了。 還用的著成天看你的『國粹』? 也許在他們眼裡看來,以著如此性感大方服飾的民族怎麼會是傳說中的含蓄、典雅的東方中國女性? 再加上短袖、無袖、露著大腿、幾乎半赤的民族服裝 會不會讓他們以為中國人以前居住在類似非洲或熱帶地區的雨林里?恐怕怎麼也不會想到《禮記》中那個記載服飾類型繁多 以莊重為主的民族會和眼前的這個民族是同一個民族。 也許有人會說我守舊,管他這么多隻要是美的服飾不就可以了嗎?但一個民族的服飾與其民族的文化背景是緊密相連的。 它所代表的是一個民族、一個民族整體的素質。不管這個文化好也巴歹也罷,它畢竟反映的是一個民族純粹的東西。 是這個國家/民族歷史的縮影? 其實,漢民族是個包容性很強的民族.但包容性很強的民族並不是所有的事物都以『拿來主義』的方式才能顯的其胸襟廣闊。拿來主義也要吸收好的,吸收伊優點。摺扇是日本人發明的但中國人覺得它輕巧美觀逐漸的就發展成了扇畫。中國人主動西方科技是為了使自己壯大。 民族之間的融合發展也是要優生劣汰的。不可否認在歷史上漢族文明是燦爛先進的,有利於統一和發展全國各族人民。 因此少數民族自身學習漢族很多習俗文化;同樣,漢族也有其不足之處,同樣也應該學習有些民族的熱情奔放、坦誠。 好客等品質 先進的方面融合其不先進的方面 只有這樣 各民族才能在交流 融合中取得共同發展與進步? 同樣,漢服相比於旗袍,更具有文化底蘊、更能展示中國古老的文明,也更能代表中國人的思想與面貌。

㈤ 旗袍是滿族的服裝不是漢族的,為什麼會成為最能代表中國服飾的衣裝甚至上升到國服的地位

某種服裝好不好看不能一概而論,每個人的審美觀不一樣,你覺得不好看的,可能另一個人就覺得很好看。旗袍能夠生存並發展就說明有其價值所在,何況我們今天的旗袍是經過改良了的,與滿人傳統的旗袍並不完全一樣。個人認為旗袍最突出的地方在於能展示女性纖腰豐臀的曲線美。中山裝實際是西服改良而來,是傳承自日本,就像漢語里的很多現代科學名詞一樣。日本的和服則是唐裝的一種變異體。旗袍、唐裝、和服各有其美感,哪種最好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在於各人的喜好。感覺你可能是因為歷史的原因不太喜歡滿人,其實我也不太喜歡滿人,但我們不能因為不喜歡某個民*族在歷史上的行為就否定它的一切,你說是嗎?個人的一點淺見,純手打。哈哈!

㈥ 為什麼會有人把旗袍當成漢族的傳統服飾,難道滿族的文化真的同化了當今的漢族嗎

漢服斷代導致人們放下了,後經過一系列的動盪和起伏,只有少數人拾起來,繼續傳承。

㈦ 大家都知道「旗人」是滿族,哪為什麼還把旗袍說是漢族的傳統服飾

旗袍形成於上個世紀20年代,有部分學者認為其源頭可以追溯到先秦兩漢時代的深衣,是民國20年代之後最普遍的女子服裝,由中華民國政府於1929年確定為國家禮服之一。
論及旗袍風尚的起始時間,通常認為在20世紀民國時期,鄭逸梅先生即稱 「原來女子在清代穿短衣,不穿旗袍,旗袍在民國後始御之」 。至於具體的年份,以往的研究相對比較含糊。周錫保先生和張愛玲女士均以為旗袍的流行在1921年以後,周氏還以1923年的畫報等資料推斷,所謂旗袍在其時的上海數十人中不過一二。事實上,以當時上海的新聞界對社會現象敏感程度,一種新式樣的風行必然會引起廣泛的關注,但是在1925年5月以前的如《申報》等報紙上很難查到有關於旗袍的文字,而大量資料為旗袍在1925年的出現提供了佐證。在作為舊帝都的北京,也有記載表明旗袍時尚始於1925年。因此,將旗袍流行的起始時間視為1925年當為合理。

㈧ 漢族對少數民族的服飾影響

無論是少數民族的服飾還是生活習慣,漢化程度都越來越大,即使傳統審美不變,但工藝和材質都有變化。現在除非是原生態少數民族地區,否則基本找到的都不是正統少數民族服飾,更多是改變過的舞台裝或奢華打造的服飾咱們中國的代表服飾是什麼?你也許會說是旗袍其實是漢服,漢服的影響之大可追溯到上古帝王軒轅氏黃正妃嫘祖首創養蠶制絲織絹發明了漢服。個人覺得漢服對周邊民族的影響多在裝飾,配色方面,而是周邊少數民族對漢服的改良也起了一定的作用。漢族其實和中國差不多,民族本身就是一個多民族融合的結果,這種融合不止表現在血統上,也表現在服飾上。少數民族的民族服裝,從現在來說,也是節日的時候才穿,平時很多都穿普通便裝的。經常穿民族服裝的一般都是上了年紀的老人。
漢服被淘汰是因為漢服的袖子太寬大,下擺要蓋住腳面,這樣的衣服走路和做事都極不方便。再說現在還有祭文聖的儀式每年在山東曲阜舉行,可以說還是有人穿的。並且法律並不禁止,有人說就讓他說去,你可以隨便穿。難道人家說兩句你就怕了嗎。這又如何談得上欺負你。自卑就不要找借口吧!

㈨ 滿族對漢族有影響嗎

清宮劇都是漢族人拍攝的,裡面的內容如果讓滿族人看了估計會很好笑,這應該算漢族不能算滿族的影響罷?

我覺得現在滿族對漢族的影響主要是飲食方面,比如東風味北菜、滿族火鍋、櫻桃酒。還有很多小點心,比如小窩頭、驢打滾、薩其馬、雲豆糕這類。

其實今天中國所有民族都普遍受西方文化的影響,鄰國越南,泰國和蒙古也一樣,全盤西化應該是大勢所驅了。將來也會像日本和韓國那樣變成很西化的國度。

㈩ 旗袍是不是不代表漢族而代表滿族

那是肯定的啦,當年清朝擊敗明朝強迫漢人「剃發易服」,為此殺掉很多漢人,你去搜索下「剃發易服」就知道啦~~旗袍是滿服改編而成,最先流行於妓女。
漢服不是只指漢朝的服裝,而是指漢族人的民族服裝,漢朝時的服裝只是漢服的一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