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少年英雄故事
自古英雄出少年
少年行——霍去病
霍去病(公元前 140——前 117年),西漢王朝的驃騎將軍、大司馬,中國歷史上最傑出的軍事天才、常勝將領。
英雄不問出身
霍去病出生在一個傳奇性的家庭。他是平陽公主府的女奴衛少兒與平陽縣小吏霍仲孺的結晶,這位小吏不敢承認自己跟公主的女奴私通,於是霍去病只能以私生子的身份降世。父親不敢承認的私生子、母親又是個女奴,看起來霍去病是永無出頭之日的。
然而奇跡降臨在這個家庭。
大約在霍去病剛滿周歲的時候,他的姨母衛子夫進入了漢武帝的後宮,並且很快被封為夫人,僅次於皇後。霍去病的舅舅衛長君、衛青也隨即晉為侍中。衛氏家族從此改變了命運。
——這時候恐怕沒有人想到被改變命運的不僅僅是衛青和霍去病,被改變命運的還有多年來漢匈之間的攻守易形。
漢武帝劉徹是中國歷史上武功頗盛的帝王,而當時的漢王朝,邊境不穩,時時遭受匈奴人的侵擾。作為游牧民族的匈奴,幾乎把農耕為生的漢朝當成了自己予取予求的庫房,燒殺擄掠無所不為。而面對這樣的局面,長城內的國家卻從秦以來就無力從根本上改變,勝利的時候極少,更多的時候只能寄希望於以和親以及大量的「陪嫁」財物買來暫時的相對平安。
雄才大略的漢武帝希望改變這樣的形勢,而他很快就在身邊找到了和自己有志一同的人,他就是衛子夫的弟弟衛青。
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衛青拜車騎將軍,和另三員將領各率一支軍隊出塞。在這一次出兵過程中,四路大軍出塞三路大敗,尤其離譜的是老將李廣竟然被匈奴所虜,好不容易才逃歸。反而是第一次出塞領兵的「騎奴」衛青,出上谷直搗龍城,斬敵七百,成為真正的「龍城飛將」。
衛青的軍事天才使漢武帝刮目相看,他從此屢屢出征,戰果累累。
橫空出世
在衛青建功立業的同時,霍去病也漸漸地長大了,在舅舅的影響下,他自幼精於騎射,雖然年少,卻不屑於象其它的王孫公子那樣呆在長安城裡放縱聲色享受長輩的蔭庇。他渴望殺敵立功的那一天。
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漢武帝再次籌劃了一場大規模的對匈反擊戰(即歷史上著名的漠南之戰)。未滿十八歲的霍去病主動請纓,武帝遂封他為驃姚校尉隨軍出征。
在戰場上,霍去病再三請戰,衛青便給了他八百騎兵。霍去病憑著一腔血氣驍勇,率領著自己的第一批士卒,在茫茫大漠里賓士數百里尋找敵人蹤跡,結果他獨創的「長途奔襲」遭遇戰首戰告捷,斬敵二千餘人,匈奴單於的兩個叔父一個斃命一個被活捉。而霍去病的八百騎兵則全身而返。大喜過望的漢武帝立即將他封為「冠軍侯」,贊嘆他的勇冠三軍。
霍去病的首戰,以這樣奪目的戰果,向世人宣告,漢家最耀眼的一代名將橫空出世了。
戰神無敵
漢武帝對霍去病的用兵天份嘖嘖稱奇,也許是為了再試探一次霍去病的天賦和勇氣,元狩二年(公元前121)的春天,漢武帝任命霍去病為驃騎將軍,讓他獨自率領精兵一萬出征匈奴。這就是河西大戰。
19歲年統帥霍去病不孚眾望,在千里大漠中閃電奔襲,打了一場漂亮的大迂迴戰。六天中他轉戰匈奴五部落,一路猛進,並且在皋蘭山與匈奴盧侯、折蘭王打了一場硬碰硬的生死戰。
在這場戰斗中,霍去病和他的部下迎戰以逸待勞的匈奴軍隊,完完全全是以從上到下都視死如歸的決心奮勇拼殺。
最終,霍去病取得了酷烈的勝利,一萬精兵僅有三千人回師長安。而匈奴更是損失慘重——盧侯王和折蘭王都死於戰陣,渾邪王子及相國、都尉做了俘虜,斬敵八千九百六十,匈奴休屠祭天金人也成了漢軍的戰利品。
在這一場血與火的對戰之後,漢王朝中再也沒有人質疑少年霍去病的統軍能力,他成為漢軍中的一代軍人楷模、尚武精神的化身。
同年夏天,漢武帝決定乘勝追擊,展開收復河西之戰。
此戰,霍去病成為漢軍的統帥,而多年的老將李廣等人只作為他的策應部隊。
令人哭笑不得的是,配合作戰的公孫敖等常跑大漠的「老馬」還不如兩年前的長安公子霍去病,居然在大漠中迷了路,沒有起到應有的助攻作用。而老將李廣所部則被匈奴左賢王包圍。
霍去病遂再次孤軍深入,並再次大勝。
就在祁連山,霍去病所部斬敵三萬餘人,俘虜匈奴王爺五人以及匈奴大小瘀氏、匈奴王子五十九人、相國將軍當戶都尉共計六十三人。
經此一役,匈奴不得不退到焉支山北,漢王朝收復了河西平原。曾經在漢王朝頭上為所欲為、使漢朝人家破人亡無數的匈奴終於也唱出了哀歌:「亡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燕支山,使我婦女無顏色。」
從此,漢軍軍威大振,而十九歲的霍去病更成了令匈奴人聞風喪膽的戰神。
真正使霍去病有如天神的事情是「河西受降」,發生的時間在秋天。
兩場河西大戰後,匈奴單於想狠狠地處理在敗陣的渾邪王,消息走漏後渾邪王和休屠王便想要投降漢朝。
漢武帝不知匈奴二王投降的真假,遂派霍去病前往黃河邊受降。
當霍去病率部度過黃河的時候,果然匈奴降部中發生了嘩變。面對這樣的情形,霍去病竟然只帶著數名親兵就親自沖進了匈奴營中,直面渾邪王,下令他誅殺嘩變士卒。
我們永遠也猜想不出此時的渾邪王心裡都在想些什麼。那一刻他完全有機會把霍去病扣為人質或殺之報仇,只要他這樣做了,單於不但不會殺他反而要獎賞他。然而最終渾邪王放棄了,這名敢於孤身犯險不懼生死的少年的氣勢鎮住了他。
霍去病的氣勢不但鎮住了渾邪王,同時也鎮住了四萬多名匈奴人,他們最終沒有將嘩變繼續擴大。
河西受降順利結束,而今天的我們卻只能用景仰的心努力想像,那個局勢迷離危機四伏的時候,那位十九歲的少年是怎樣站在敵人的營帳里,僅僅用一個表情一個手勢就將帳外四萬兵卒、八千亂兵制服的。
漢王朝的版圖上,從此多了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四郡。河西走廊正式並入漢王朝。
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面對外虜的受降,不但為飽受匈奴侵擾之苦百年的漢朝人揚眉吐氣,更從此使漢朝人有了身為強者的信心。
封狼居胥
元狩四年(公元前117),為了徹底消滅匈奴主力,漢武帝發起了規模空前的「漠北大戰」。
這時的霍去病,已經毫無爭議地成為了漢軍的王牌。漢武帝對霍去病的能力無比信任,在這場戰爭的事前策劃中,原本安排了霍去病打單於,結果由於情報錯誤,這個對局變成了衛青的,霍去病沒能遇上他最渴望的對手,而是碰上了左賢王部。
然而這場大戰完全可以算是霍去病的巔峰之作。
在深入漠此尋找匈奴主力的過程中,霍去病率部奔襲兩千多里,以一萬五千的損失數量,殲敵七萬多人,俘虜匈奴王爺三人,以及將軍相國當戶都尉八十三人。大約是渴望碰上匈奴單於,「獨孤求敗」的霍去病一路追殺,來到了今蒙古肯特山一帶。
就在這里,霍去病暫作停頓,率大軍進行了祭天地的典禮——祭天封禮於狼居胥山舉行,祭地禪禮於姑衍山舉行。這是一個儀式,也是一種決心。
封狼居胥之後,霍去病繼續率軍深入追擊匈奴,一直打到翰海(今俄羅斯貝爾加湖),方才回兵。
從長安出發,一直奔襲至貝爾加湖,在一個幾乎完全陌生的環境里沿路大勝,這是怎樣的成就!
經此一役,「匈奴遠遁,漠南無王庭」。
霍去病和他的「封狼居胥」,從此成為中國歷代兵家人生的最高追求,終生奮斗的夢想。
而這一年的霍去病,年僅二十二歲。
縱死猶聞俠骨香
在完成了這樣不世的功勛之後,霍去病也登上了他人生的頂峰:大將軍大司馬。
然而僅僅過了兩年,元狩六年(公元前117),24歲的大將軍霍去病就去世了。
漢武帝對霍去病的死非常悲傷。他調來鐵甲軍,列成陣沿長安一直排到茂陵霍去病墓地。他還下令將霍去病的墳墓修成祁連山的模樣,彰顯他力克匈奴的奇功。
霍去病謚封景桓侯。
霍去病生為奴子,長於綺羅,卻從來不曾沉溺於富貴豪華,他將國家安危和建功立業放在一切之前。
漢武帝曾經為霍去病修建過一座豪華的府第,霍去病卻拒絕收下,說:「匈奴未滅,何以家為?」這短短的八個字,因為出自霍去病之口而言之有物、震撼人心,刻在歷朝歷代保家衛國將士們的心裡。
霍去病少言多行,從不說空話。漢武帝曾經想親自教他孫吳兵法,他回答道:「打仗應該隨機應變,而且時勢變易,古代的兵法已不合適了。」
霍仲孺當初不願做胎中霍去病的父親,衛少兒也就從來不曾告訴過他自己的身世。當他立下不世功勛之後,他終於知道了前因後果。就在他成為驃騎將軍之後,他來到了平陽(山西臨汾),向當年拋棄了自己的父親霍仲孺下跪道:「去病早先不知道自己是大人之子,沒有盡孝。」霍仲孺愧不敢應,回答說:「老臣得托將軍,此天力也。」隨後,霍去病為從未盡過一天父親之責的霍仲孺置辦田宅,並將後母之子霍光帶到長安栽培成材。
少年將軍霍去病並不是完人,他曾經射殺李敢,也曾經御下嚴峻。然而再嚴峻他仍然是軍神,所有的士兵都嚮往成為他的部下,跟隨他殺敵立功。他一生四次領兵正式出擊匈奴,都以大勝回師,滅敵十一萬,降敵四萬,開疆拓土,戰功比他的舅舅衛青還要壯觀。
對於整部世界軍事史和中國史來說,霍去病是彪炳千秋的傳奇。
千載之後,世人仍然遙想少年大將霍去病的絕世風采,為他的精神和智勇而傾倒,為他那不戀奢華保家衛國的壯志而熱血沸騰。
附
李白 《胡無人》
嚴風吹霜海草凋,筋干精堅胡馬驕。漢家戰士三十萬,將軍兼領霍嫖姚。流星白羽腰間插,劍花秋蓮光出匣。天兵照雪下玉關,虜箭如沙射金甲。雲龍風虎盡交回,太白入月敵可摧。敵可摧,旄頭滅,履胡之腸涉胡血。懸胡青天上,埋胡紫塞傍。胡無人,漢道昌。
王維《少年行》
出身仕漢羽林郎,初隨驃騎戰漁陽。孰知不向邊庭苦,縱死猶聞俠骨香。
天可汗——李世民
他自少年時便已是一代英雄,他文武兼備、智勇雙全。他十七歲便沖鋒陷陣、身先士卒;他十九歲便開設文學館,文采風流。他是真正使得唐朝武功輝煌、文華燦爛的那個人。由於他是中華帝王,以至於很多人都不知道,他才是盛世唐朝的第一勇將、第一智囊、第一才子。
他就是唐太宗文皇帝李世民。
少年壯志
李世民是唐高祖李淵和妻子竇氏的次子,生於公元599年1月23日。據說在他四歲這年,有個書生說他是:「龍鳳之姿,天日之表,弱冠之年就能夠濟世安民。」李淵便採用書生的話為兒子取名為「世民」。
這個神乎其神的故事是真是假我們不必深究,然而逐漸長大的李世民卻果然很快就顯露出了他超凡脫俗的才華謀略。
公元615年(隋大業十一年)八月,隋煬帝楊廣被突厥始畢可汗率數十萬騎圍困在雁門。情勢萬分危急。無奈之下,隋煬帝派人將詔書縛於木上,投入汾水,這才傳出消息,在全國招募勤王之師。十六歲的李世民毫不猶豫地也加入了救駕的隊伍里。
剛開始的時候,軍隊一時還沒能集結足夠數量,顯得敵眾我寡。李世民便向屯衛將軍衛定興進言,要想法迷惑突厥,使他們以為隋軍數量巨大。「必齎旗鼓以設疑兵。且始畢可汗舉國之師,敢圍天子,必以國家倉卒無援。我張軍容,令數十里幡旗相續,夜則鉦鼓相應,虜必謂救兵雲集,望塵而遁矣。不然,彼眾我寡,悉軍來戰,必不能支矣。」果然使得突厥軍隊摸不清虛實,看著增援部隊從眼前馳過,卻不敢進攻。
雁門之戰是李世民有生以來第一次正式參與軍陣,而他的軍事天才和謀略也在此戰中初露頭角。
兩年後(公元617),李淵就任太原留守,十八歲的李世民跟隨父親來到了太原。當時的隋王朝各地戰火紛起,不久就有一支軍隊來攻打太原。李淵率部出擊,深陷敵陣。在這個緊要關頭,李世民飛騎沖入萬軍陣中與父親會合,父子合力而最終突圍而出。
這時的隋朝已經是風雨飄搖,李世民審時度勢,廣交各路英豪,所有結識他的人無不願為他效死。就在這時,他的密友之一晉陽縣令劉文靜因事牽連入獄,李世民借探監之機,與劉文靜商議起兵的計劃。隨後,他將計劃轉告父親的好友裴寂,通過一番商議,李淵於當年五月將身在河東的長子建成、四子元吉、在長安的女婿柴紹和女兒召回,舉兵起事。
初封秦王
起兵之後,二十八歲的李建成任左領軍大都督,十八歲的李世民任右領軍大都督,互相配合作戰。而戰功最顯赫、才智更起到決定性作用的,非李世民莫屬。
當大軍西進至賈胡堡時,遇到了隋軍的抵抗,很長時間攻不下來,又遇到久雨斷糧。李淵便與裴寂商議,想要退兵回太原,日後再做打算。
李世民聽到退兵的命令,立即反對,說:「我們的本意是興兵以救蒼生,因此必須一鼓作氣入都城以號令天下,如今遇到小困難就打退堂鼓,很可能會使跟著我們的各路豪傑與我們分道揚鑣。而且僅以佔有太原一地為滿足的話,怎麼配稱義軍,與各地割據的亂賊有什麼區別!何以自全!」
李淵不聽,催著退兵。李世民便找來大哥建成,站在大帳外痛哭失聲,聲聞帳內。李淵沒想到打起仗來不怕死的兒子居然會哭,十分意外,連忙詢問原因。
李世民回答道:「今兵以義動,進戰則必克,退還則必散。眾散於前,敵乘於後,死亡須臾而至,是以悲耳!」李淵終於恍然大悟,立即打消了退兵的念頭。
雨停之後,李世民首先請命出陣,帶著幾個騎兵冒險到城下用計激怒城中守將,誘使守軍出戰。出戰後的隋軍疾奔李淵與建成所部的城東而非李世民與柴紹所部的城南,李建成在混亂中墜馬,士卒都紛紛退卻。在這個緊要關頭,李世民自城南親率二騎領先馳援,在他的表率之下,將士們奮力沖殺,隋軍沒料到會有這樣的變化,很快反勝為敗,唐軍順利地奪下了這關鍵的一戰。
隨後,李世民又再次向李淵建議入關,取永豐倉賑濟窮苦百姓。李淵經此一役,對次子的軍事天才已經十分信服,立即採納。
隨後,李世民率先鋒部隊平定渭北,一路勢如破竹。在所有的戰斗中,他都親自上陣,而且擔負最危險的沖鋒任務,經常是輕騎數人便深入敵陣,與如今動作大片里的孤膽英雄沒有兩樣。而且他禮賢下士,對部下推心置腹。並且軍紀嚴明,對百姓秋毫無犯。
很快少年李世民的威名大振,所到之處,各地官吏、平民、豪強、好漢都紛紛舉家主動投奔,以至於日以千計。
大業十三年十一月,唐軍攻克長安,李淵扶立楊廣之孫楊侑為隋恭帝,改年號義寧。李世民因軍功受封秦國公。此時距當初起兵,不過一年半的時間,李世民剛十九歲。
幾個月後,隋恭帝「禪位」於李淵,唐王朝正式建立,年號武德。李世民進封秦王。
秦王破陣
武德元年(公元618)三月,甘肅軍閥薛舉、薛仁杲父子舉兵十萬進犯關中,李世民率部出擊,在戰役中他巧用謀略,在實戰中又親率左右數十騎領先沖入敵陣,唐軍士氣頓時大振,薛仁杲大敗投降。
武德二年(公元619)十月,山西人劉武周叛亂。這次叛亂勢頭極猛,李元吉、裴寂等人先後率部征討,都被打敗,劉軍很快就幾乎佔領了河東全境,直逼關中。唐高祖李淵看見這個勢頭,便准備放棄河東,死守潼關。在這個時候,又是李世民挺身而出,主動率兵三萬在寒冷的十一月渡過黃河出戰。很快便將劉武周的精銳部隊宋金剛部打得落花流水。
在戰斗中,由於他和精兵部隊推進速度過快,大部隊和糧草根本追不上,謀士劉宏基拉著他的馬苦苦哀求他暫停休息,他拒絕說:「吾竭忠殉國,豈顧身乎!」說完,他又率部追趕敵軍,一晝夜奔襲二百餘里,途中大小戰數十合,二日不食、三日不解甲,軍中僅剩的一頭羊也堅持和將士分食。最終在山西介休找到了宋金剛的主力部隊並立即發動攻擊,一天之內就連續突破對方的八道防線、殲敵過萬。第二天,宋金剛組織的第九道關也被李世民突破,殲敵三千。李世民不要命的打法使部下也奮勇無比,完全就成了一支敢死隊。這樣的氣勢使得整個宋金剛部都被震住了,士氣何止是低落,簡直是崩潰,以逸待勞的十萬大軍居然就這樣被李世民所率的幾千勞餓之軍打得不成模樣。
當他和他的軍隊如同天降奇兵出現在浩州城外的時候,浩州行軍總管樊伯通、張德政幾乎不敢相信這是真的,直到李世民脫去甲胄露出面貌,城中所有的人頓時喜極而泣。而此時部將才告訴浩州城內軍民,秦王李世民是空腹取得大捷的,因此已是兩天沒有進食了。
然而就在李世民追擊劉武周的同時,另一支有意逐鹿天下的軍隊卻趁勢而起。這就是扶立了越王楊侗為皇泰帝的洛陽王世充。王世充曾戰勝瓦崗軍,迫使李密投奔李淵,還在這一過程中收羅了秦叔寶、程咬金、羅士信、單雄信等名將。他趁著李世民決戰劉武周的時機對關中用兵,唐軍節節敗退,最後只保住了函谷關內的土地。
不過,王世充其人沒有胸懷氣魄,不但迷信神巫,還任人唯親。因此,就在武德二年閏二月,他與唐軍交戰於九曲,兩軍對陣的時候,秦叔寶和程咬金卻突然率著幾十騎親信越隊而出,向王世充行禮後說:「荷公接待,極欲報恩。公性猜貳,傍多扇惑,非仆託身之所,今謹奉辭。」彬彬有禮地說完,幾十人便撥轉馬頭,當眾馳入唐軍陣中去了。同年七月,也是瓦崗軍出身的羅士信(羅成?)也由王世充軍中投奔唐軍。
秦叔寶和程咬金、羅士信歸附唐軍之後,立即被撥入秦王府,成為李世民的部屬並加入對劉武周的戰斗。李世民對他們格外重用,還將秦叔寶和程咬金任命為擔任自己秦王府親騎兵玄甲衛隊的首領,當李世民親自沖鋒在前的時候,他們便緊隨左右,主屬同為敢死隊,成為唐朝軍隊中一道獨特的風景。
武德三年(公元620)四月,李世民殲滅了劉武周的軍隊,收復河東全境。
武德三年七月,剛剛結束征劉之戰的李世民沒有多松一口氣,便率三萬軍出關,攻打已經自立為鄭皇帝的王世充。
兩軍對陣剛開始的時候,李世民並不佔優勢。七月,他率數十騎親往挑戰,結果陷入百十倍於己的敵軍重圍。看見如此敵眾之勢,李世民左右身經百戰的親信們都不禁露出畏懼之色。李世民遂命眾人撤退,自己留下殿後。王世充又派單雄信帶著數百騎追擊。落單的李世民毫無懼色,箭無虛發,追兵無不應聲而倒。結果他不但全身而返,還擒到了大將燕頎。
類似的事情在兩個月後又發生了。九月,李世民帶著五百騎親兵勘查地形,不料與王世充部萬餘人狹路相逢。這一場人數懸殊的戰斗,結果是令人掉眼鏡的:李世民和他的五百輕兵殺敵三千餘人,獲大將陳智略,王世充虧了馬快才隻身逃脫。
李世民如此耀眼的威名聲望不用說也使得諸將士心馳神往,因此戰爭剛開始三個月,王世充屬下就有不少人投奔李世民:張公瑾、鄧州、田瓚、時德睿、張鎮周、郭慶、魏陸、王要漢。跟著他們一起歸屬唐軍的州縣就有數十之多。
王世充見唐軍勢不可擋,只得派人向夏王竇建德求援。竇建德於武德四年初發兵十萬(號稱三十萬)馳援。而在此之前,唐軍與夏軍對陣之時多數都討不了好去。因此得知這個消息,包括屈突通在內的唐軍名將都覺得難以抵敵,紛紛提議退兵。李世民卻做出了一個相當大膽的決定:留李元吉屈突通圍攻洛陽,自己率精騎兵3500人,搶在竇建德之前趕往虎牢關,與竇建德對決。
當李世民帶著自己的親兵部隊不眠不休晝夜兼程,終於在一天之後趕到虎牢關。而這時,竇建德的大部隊離此地已不足三十里。
休息一夜之後,李世民立即帶著五百騎兵出關挑戰。一路上,他分兵給秦叔寶和程咬金沿途設伏,自己最後只和尉遲敬德帶四人前往夏軍大營。得到消息的夏軍立即派出五千多騎兵追擊,看見少年秦王只帶這樣幾個親信,他們既怕有埋伏又捨不得放掉這樣的機會,李世民和尉遲敬德就這樣一路引誘著這支騎兵到了五百唐軍的埋伏圈裡。秦叔寶和程咬金立即動手,本就被李世民一路引得心裡發虛的夏軍頓時陣腳大亂,損了三百餘人,大將殷秋、石瓚也成了俘虜。
經此一戰,夏軍不敢再輕易出陣,兩支力量懸殊的軍隊居然就這樣在虎牢關對恃了一個月。猶豫的竇建德便有了想要轉攻山西的念頭。這就逼使李世民不得不改變「守關」的念頭,而是要設法擊敗夏軍了。
三千五百人怎麼擊敗十萬人?
五月一日,李世民派人將千匹戰馬送出關外放牧,造成「騎兵無馬」的假象,誘使本想轉戰山西的竇建德出戰。竇建德果然於次日列陣於虎牢關前,想要攻下虎牢。誰知李世民麾下勇將如雲,夏軍的頭一場小規模挑戰就觸了霉頭:只因為李世民對夏將王琬的青驄馬贊不絕口,尉遲敬德便不由分說地沖了出來,不但立即活捉王琬,還將馬也牽了回去。
正當夏軍對這一幕目瞪口呆的時候,中午時分李世民又派宇文士及率三百騎孤軍沖擊。竇建德認為有機可乘,便派出數千精銳騎兵遠追。結果正中李世民之計,他令眾將帶其餘三千唐軍精銳盡數沖進正在吃飯開會的夏營。竇建德和他的十萬大軍怎麼也想不到居然會有人拿三千人來沖十萬人這樣的事,沒有做任何准備,頓時亂成一團。
就在這一片混亂中,竇建德被唐將白士讓和楊武威活捉,戰斗就此宣告結束。唐夏虎牢之戰,李世民以三千五百人戰勝竇建德的十萬大軍,獲虜五萬餘人。
二十二歲的李世民創造了世界軍事史上的一個奇跡。
洛陽城裡苦苦等待夏軍的王世充做夢也沒有想到,他盼到的居然是被唐軍押解而來的竇建德。他只得開城投降。
開創盛唐
同年六月,李世民率軍凱旋,親披黃金甲、帶鐵馬一萬騎、甲士三萬人,陳前後部鼓吹,將隋鄭夏三朝器物輦輅獻享於太廟。喜出望外的高祖李淵於十月將立下汗馬功勞的李世民封為「天策上將」,位於王公之上,可用皇帝級別的袞冕、鼓吹、儀仗。
暫別戰場的李世民重拾經籍文學,開設文學館廣招飽學之士,以杜如晦為首的「十八學士」都於此時加入秦王府。李世民與這些飽學宿儒詩詠唱和,他的文學造詣也達到了相當的程度。《全唐詩》稱他「詩筆草隸,卓越前古」「天文秀發,沉麗高朗」「有唐三百年風雅之盛,帝實有以啟之焉!」
隨著時間的推移,文武雙絕的李世民漸漸成為太子李建成的眼中釘,由於「功高震主」,百姓歸心,天下齊歌「秦王破陣樂」,以至於曾經許諾要讓李世民繼位的李淵都在屢次搖擺後開始對他猜忌起來。武德九年,李淵下令將程咬金調離京城任康州刺史,在程咬金抗命不從之後,又下令秦叔寶、程咬金、尉遲敬德、段志玄等人隨李元吉出征突厥,以此離散李世民的實力,達到最終的目的。
武德九年六月四日,被父親和兄弟逼到絕路上的李世民終於在部屬的催促下,發動了「玄武門之變」,殺死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兩天後,李淵立李世民為太子。八月,二十七歲的李世民成為大唐王朝的皇帝。
登基十幾天後,突厥頡利可汗想要趁唐王朝更替之機入侵,李世民派尉遲敬德大敗突厥。幾天後,不死心的頡利又率軍進逼,直抵渭水便橋。李世民得知消息怒不可遏,在唐軍出發之前便先行帶著房玄齡等六人騎馬先行抵達渭河,隔河與頡利相會並對他加以斥責。不久唐軍陸續抵達,頡利可汗既見李世民凜然無懼,又見唐軍嚴整,不禁大懼請和。第二天,李世民再次親抵便橋,與頡利可汗設盟,突厥退兵。返回的頡利可汗越想越是害怕,立刻又派人送來三千駿馬、萬頭肥羊示好。李世民拒絕接受突厥的禮物,下令他必須立即歸還歷年擄掠的大唐子民。
從此後,李世民正式開始了他長達二十二年的「貞觀之治」。
李世民是中國歷史上唯一文治武功、人品仁達都無比卓越的帝王,在他的治理下,唐王朝對外則兵威所向無敵,四夷臣服、萬國來朝;對內則政治清明,海納百川,沒有種族宗教之分。文學技藝更是異采紛呈。他創立弘文館,令皇族和高官子弟入學,使學風大盛。唐詩至今都是世界文學史上的奇葩,而唐代詩文氣度磅礴,世人皆以保國從軍為己任的文風,更是曠古未有,絕非後世文人墨客可比。而這樣的風氣,毫無疑問與唐太宗李世民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公元630年三月,西域及北疆各部各族首領齊聚長安,提出要尊奉三十一歲的李世民為各族共同的首領。從此以後,李世民不但是唐王朝的太宗,更是周邊各族各國的共同首領「天可汗」。
直到今天,大唐盛世、貞觀君臣,仍然是中國五千年歷史上最燦爛驕傲的記憶。而李世民,毫無疑問是當之無愧的千古一帝。
附
還陝述懷 李世民
慨然撫長劍,濟世豈邀名。星旗紛電舉,日羽肅天行。遍野屯萬騎,臨原駐五營。登山麾武節,背水縱神兵。在昔戎戈動,今來宇宙平。
幸武功慶善宮 李世民
壽丘惟舊跡,酆邑乃前基。粵予承累聖,懸弧亦在茲。弱齡逢運改,提劍郁匡時。指麾八荒定,懷柔萬國夷。梯山咸入款,駕海亦來思。單於陪武帳,日逐衛文枇。端扆朝四岳,無為任百司。霜節明秋景,輕冰結水湄。芸黃遍原隰,禾穎積京畿。共樂還鄉宴,歡比大風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