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皮帶類別 » 紅軍皮帶怎麼做食物
擴展閱讀
皮衣上油發硬什麼原因 2025-04-01 01:19:22

紅軍皮帶怎麼做食物

發布時間: 2025-03-29 11:22:32

① 為什麼以前還可以煮皮帶來吃

1. 在紅軍長征時期,由於國家工業尚未起步,城市及農村地區缺乏工業生產。
2. 當時手工製作的皮帶,未經復雜工業化處理,未添加有害化學物質。
3. 這些原始的皮帶在特殊情況下,可作為食物來源以維持生命。
4. 紅軍長征面臨著極端自然環境和國民黨軍隊的圍追堵截,行進區域多為偏僻難行之地。
5. 在這些荒涼地帶,後勤補給難以到達,紅軍戰士們不得不以皮帶等物資果腹。
6. 據說,在長征途中食物匱乏時,有戰士不得不煮皮帶以充飢。
7. 當時所用的皮帶與今日工業製品不同,未包含現代工業生產中的化學有害成分。
8. 相傳,在國民黨圍剿的嚴峻形勢下,紅軍戰士穿過荒無人煙的地帶,自力更生解決補給問題。
9. 這些地區除了少數生產能力低下的少數民族居住,人煙稀少,無法獲得補給。
10. 國民黨的圍剿和封鎖導致紅軍在進入這些地區前無法准備充足糧食,因此帶上盡可能多的食物,不浪費任何可食用的資源。

② 紅軍長征中的食物是什麼

紅軍長征中的食物有野菜、草根、麥麵疙瘩湯、野韭菜、野蒜、臭蒿子、豌豆苗、蘑菇湯,青稞、牛皮帶、舊牛皮鞋、氂牛肉、苞谷、小米、南瓜、蕨根等。

長征一路上從東南行軍到西北,沿途移風易俗,紅軍的糧食種類也在不斷地調整,配額也不得不一再縮減。長期行軍,給養完全跟不上,所以食不果腹地行軍作戰,成為經常的事情。

時任周總理警衛員的顧玉平回憶說,長征中大家吃的是「包子飯」,就是按定量每人一包,菜也是一份。周總理和他吃的都是同一種菜,一樣的分量。長征途中只有李德有專配的炊事員,其他領導人與士兵吃的都一樣。

南方的炊事員到了少數民族地區全都一籌莫展。長征中擔任炊事員的大多是江西出來的老戰士,在此之前他們從沒見過青稞麥,也沒做過玉米飯,於是只好動腦筋、想辦法,學習新的做飯技術,於是炊事員每到宿營地,首先就忙著到處找碾子推磨。

長征剛進到藏區時,部隊里主要吃的是酥油粑粑,這是一種把青稞炒熟後磨成粉,用酥油拌和,盛在木碗里用手抓著吃的食物。開始,來自江西、湖南等外省的紅軍戰士都吃不慣那股腥味,不願吃,各部隊政治機關只好專門發了材料,解釋說藏民的這種食物其實對身體健壯是很有好處的,鼓勵大家吃下去。

紅軍自從進入黔藏地區,吃大米的機會就越來越少,紅三軍團四師政治部科長謝扶民在日記里寫到與苗民購買糯米的事:「買到的都是糯米,有的單位不願意要,一來因為米好花錢多,二來有人說吃了糯米腿發軟,走不動路。但經過了解,原來這里只產糯米,別無他糧。大家只好說,『好吧,就算過一個年節吧!』」

籍貫來自東南地區的戰士,只有在過年過節的時候才會吃糯米。紅軍這段路程多以苞谷、青稞麥為主食,一直到了渭河南岸,才吃到久違了的大米。

紅軍長征路線

紅一方面軍長征路線:自1934年10月11日至1935年10月19日,歷時12個月零7天,途經江西、福建、廣東、湖南、廣西、貴州、雲南、四川、西康、甘肅、陝西11省級行政區,行程約二萬五千里。

紅二方面軍長征路線:自1935年11月19日至1936年10月22日,歷時11個月,途經湖南、貴州、雲南、西康、四川、青海、甘肅、陝西8省級行政區,行程約一萬六千里 。

紅四方面軍長征路線:自1935年5月至1936年10月9日,歷時18個月,途經四川、西康、青海、甘肅4省級行政區,行程共八千餘里。

紅二十五軍長征路線:自1934年11月16日至1935年9月15日,歷時10個月,途經河南、湖北、甘肅、陝西4省級行政區,行程近萬里。

③ 紅軍長征都吃些什麼要快!

長征食譜
麥麵疙瘩湯 小饅頭+羊肉燴苤藍 野韭菜 野蒜 野芹菜 臭蒿子
牛耳大黃 豌豆苗 胡豆苗 蜜糖
雞蛋湯 白糖粥 豌豆苗湯 酸梅
小麥面 蘑菇湯 洋姜蛋蛋
炒米 中壩臘肉 青稞 牛皮帶
槍皮帶 舊牛皮鞋 茶膏 豆角
氂牛肉 茴茴草 松菌 馬鈴薯
清水煮樹皮 草根 羊肉 洋芋
黃豆 酥油糌粑 蒲公英葉子
苞谷 綠豆 宣威火腿
青稞面饅頭 紅燒豬肉 野菠菜
雞蛋掛面 糯米 臘雞 皮蛋
小米 南瓜 油鴨子 炒麥子
苞谷糊 油泡香腸 油煎糖餅子
玉蜀黍 桐油炒狗肉 蕨根
這是從各種回憶紅軍長征的記載中找出來的部分食物單子,有野菜,也有上好的臘肉。長征一路上從東南行軍到西北,沿途移風易俗,紅軍的胃口也在不斷地調整。

■長征中大家吃的是「包子飯」,就是按定量每人一包,菜也是一份。
在長征中,「吃」,毫無疑義是一個大問題。這個問題包括「吃什麼」和「如何吃」。幾萬人馬,糧食自籌。在不同的地區,還得入鄉隨俗,適應新的飲食環境,甚至還得親自動手收割糧食,採摘野菜。當時擔任周恩來警衛員的顧玉平回憶說,長征中大家吃的是「包子飯」,就是按定量每人一包,菜也是一份。周恩來和他吃的都是同一種菜,一樣的分量。長征途中只有李德有專配的炊事員,其他領導人與士兵吃的都一樣。
最有意思的細節是南方的廚子到了少數民族地區全都一籌莫展。長征中擔任炊事員的大多是江西的老戰士,在此之前他們從沒見過青稞麥,也沒做過玉米飯,於是只好動腦筋、想辦法,學習新的做飯技術,於是炊事員每到宿營地,首先就忙著到處找碾子推磨。
紅軍自從進入黔藏地區,吃大米的機會就越來越少,這段路程紅軍多以苞谷、青稞麥為主食,一直到了渭河南岸,才吃到久違了的大米。
■飲食趣事
有一個用行政命令解決水土不服的故事:長征剛到藏區時,部隊里主要吃的是酥油糌粑,這是一種把青稞麥炒熟後磨成粉,用酥油拌和,盛在木碗里用手抓著吃的食物。開始,來自江西、湖南等省的紅軍戰士都吃不慣那股腥味,不願吃。各部隊只好專門發了材料,解釋說藏民的這種食物其實對身體健壯是很有好處的,鼓勵大家吃下去。
除了沿途打土豪接濟部隊之外,紅軍還從打敗的敵人那裡獲取食物。有則關於食物的笑話在路上流傳:紅三軍團在渡金沙江前繳獲了一些鐵桶餅乾和罐頭,時任十一團政治部主任王平不知道罐頭是何物,就隨手扔掉了。結果被懂得一些外文的政委張愛萍撿到,辨認出是果子醬就打開來吃,而王平怕上當,怎麼也不敢吃。
還有一個關於組織起來學習就地取食的故事:1936年四五月間,紅軍行軍至西康爐霍縣境,准備三過草地。但此地人煙稀少,連部隊眼前的供應都很困難,如何籌備糧食?富有野戰經驗的朱德請來了當地的通司(翻譯)和老百姓,詢問清楚這一帶有哪些可吃的野菜,獲知了許多野菜的形狀和名稱。朱德甚至借來鏟刀、提簍和口袋,親自率領一個由炊事員、警衛員共十餘人組成的小組去采野菜。一個沒有食物的部隊,食物與打仗都是將領的頭等大事。
朱德的野菜小組很快就識別出了十幾種野菜,裝在口袋裡帶回宿營地。翌日,朱德就把辨別野菜的知識在直屬隊和附近部隊推廣起來。各路部隊都派來了代表,帶來他們採摘的六十多種可吃的野菜。朱德派人將這些野菜整理好,用水滋養起來,整齊地排列在學校的操場上,舉辦了一場野菜展覽。它們有野韭菜、野蒜、野芹菜、臭蒿子、牛耳大黃等各種奇形怪狀的野菜,紅軍戰士們排著長長的隊伍,參觀他們未來一段時間的食物。
指揮作戰的朱德對食物事必躬親。在《紅星照耀中國》的作者斯諾的記述里,朱德還是一個在行軍中親自下廚的紅軍總司令。書中有一個情節很有趣:一個紅軍戰士拿來一個豬肝和一個豬肚子,大聲地問戰友:「這些東西怎麼做呀?」正在和戰士們講太平軍故事的朱德停了下來,轉身答道:「切一切,等一會兒我來炒。這個我會。下次你要再搞到豬肚子,找點醋和辣椒,我幫你炒。」這些如同一個農民家庭廚房裡的溫馨對話,讓現場的戰士印象深刻。

④ 紅軍戰士過草地時主要的食物是什麼

在極度缺乏食物的情況下,紅軍就靠吃野菜、草根、樹皮充飢。有的野菜、野草有毒,吃了輕則嘔吐瀉肚,重則中毒死亡。沒有能吃的野菜,就將身上的皮帶、皮鞋,甚至皮毛坎肩脫下來,還有馬鞍子,煮著吃。有的戰士餓得實在沒吃的,就找別人屙的屎里沒有消化的青稞麥,或者自己屙出來的,一粒一粒挑出來,洗了再用茶缸煮著吃。吃是這樣,喝也是這樣。有的戰士,人尿、馬尿都喝過。
實在是沒糧食了,一望無際的草地,沒有人煙,戰士們吃起了所有能吃的東西。
野菜,草,還有身上的皮帶,甚至是草鞋上的皮襻襻,鑼鼓的鼓皮。老紅軍們的回憶中,用這幾種辦法把難咽的皮帶嚼進肚:
第一種,煮著吃。老紅軍郭才高他記得,先用刀將皮帶切成一條一條,然後要煮到最表面一層軟了,小心颳去,裡面就是可以吃的牛皮。
第二種,烤著吃。老紅軍李文模說,烤到有些變色、變軟,就能吃了,可不能烤久,不然烤焦就浪費了。烤了之後撕咬成一小塊嚼;嚼幾下,喝口水;嚼一天才捨得囫圇咽下。他說他一根皮帶吃了一個月。
第三種,先煮再烤。老紅軍蒲國恩有條戰友送的皮帶,最困難時解了下來,放在開水裡泡軟了,再埋在火堆里烤,借著裡面沒熄掉的火燒熟。
第四種,先烤再煮。先用火烤熱,烤完把黑灰刮掉再放到鍋里煮,等煮軟了切成絲,和野菜粥攪在一起。其實,大鍋里才飄著幾根皮帶絲,看得見,撈不著……
除了皮帶、草鞋,還有野菜。冬莧菜、馬齒菜、苦菜、灰灰菜、大黃葉、野芹菜……吃到嘴裡都是菜。
野菜吃完了,吃草根。當發現草根可以充飢後,戰士們第一時間傳口信給後面的部隊——是甜的!
也曾有過苦作甜。那次戰士偶然在一處窪地里找到一副牛骨架,上面居然還黏著幾片肉,老紅軍田仁乾幾人大喜過望,將它搬回營地集體分配:那幾片肉給婦女娃娃們,那骨架大部分給了兄弟部隊,只留下一小部分歸他們幾人,作為存糧慢慢吃。
最絕的是賀龍。當時紅二方面軍副總指揮蕭克的夫人要分娩了,賀龍不聲不響用麻繩和針做了一個魚鉤,就這么往水草里一扔,居然還真釣上了魚。他的堂弟賀文玳回憶:「也許是被紅軍精神感動了吧,魚也來貢獻。賀龍吩咐炊事員熬了魚湯送去。後來,蕭克夫人順利產下一男娃,因在紅軍土製的一碉堡所生,賀龍就給娃子取名為碉堡……」
瘧疾復發,紅軍戰士戴天福臨終前委託衛生員帶給毛澤東一個紙包,裡面是發給重病號的一小塊馬肉。衛生員流著淚說:「戴天福同志臨死的時候,讓我把這塊馬肉一定要交給毛主席!他說,他沒有什麼牽掛的,只盼望革命成功。請您多多保重身體。還讓我轉告警衛班的其他同志好好照顧您!」周圍一個個七尺男兒,失聲痛哭……

⑤ 書上說,過去的皮帶可以吃是什麼鬼 理解不了!

皮帶是牛皮做的,但是用來做皮帶的牛皮經過硝化處理,本來是不能吃的。紅軍長征路上,食物極度匱乏,用水煮皮帶吃,是萬不得已的。
【附】硝與皮革作用,使得皮革中膠原蛋白的結構發生變化,皮革不僅變得柔軟,還能夠避免腐爛。現在,民間仍然保留著用硝鞣製毛皮的古老方法,俗稱「硝皮」。也正因為古人認為硝可以使得毛皮變得柔軟,消去使毛皮變硬的成分,所以把這種物質稱為「消」或「消石」。由於這是自然形成的礦物,後來就造出一個「硝」字以代替「消」。但在較古老的文獻上,還常常稱「消」或「消石」。

⑥ 紅軍是怎麼解決吃飯問題的

1、打擊敵人軍隊的繳獲

2、打擊地主階級的武裝的繳獲

3、用繳獲的物資(自己用不上的)與當地老百姓交換。

4、採集野菜,打獵、釣魚等。再不行就殺馬、殺牛了!
紅軍長征過程中,繳獲了一些活的牛(包括氂牛)等牲畜,然後就把牛宰了,容易攜帶的肉類曬成肉乾,牛皮剝下,攜帶長征,骨頭煮湯、內臟就吃掉了;
其中牛皮是切成條狀,分別讓若干紅軍戰士拿著,每人分一條或幾條。這種牛皮的皮帶可以扎在腰上,可以背在肩上,也可以用來捆紮東西,餓了就可以吃,這就是紅軍長征中吃皮帶的來歷,不是真正的皮帶,那些就是牛皮。

⑦ 皮帶可以吃嗎

皮帶不可以吃。現在的皮帶大部分都是用橡膠、塑料加上其它化工原料製作而成,含大量有害物質,因此不能吃。紅軍長征時的皮帶基本上都是牧民初加工的牛皮帶或者豬皮帶,另外還有宰殺牲口的時候,把肉做成肉乾,把皮專門做成皮帶系在腰間,以備極端情況下食用充飢。

⑧ 皮帶那麼硬,紅軍當年是怎麼吃下去的

紅軍吃牛皮主要有四種方法:

一是煮著吃,先用刀切成一條一條,然後煮到最表面一層軟了,小心颳去,裡面就是可以吃的牛皮。

二是烤著吃,紅軍戰士回憶說:「烤到有些變色、變軟,就能吃了,可不能烤久,不然烤焦就浪費了。」

三是先煮再烤,先把牛皮剪碎,放在開水裡煮,然後,再埋在火堆里烤,借著裡面沒熄掉的火燒熟。

四是先烤再煮,先用火烤熱,烤完把黑灰刮掉再放到鍋里煮,等煮軟了切成絲,和野菜粥攪在一起。

長征路上的皮帶故事:

紅四方面軍部分官兵曾三過草地,條件極為艱苦。戰士周廣才曾分得一條作為戰利品的皮帶。

過草地時,6位戰友的皮帶相繼吃完,輪到吃周廣才的時,年僅十四五歲的他大哭起來,哀求大家不要吃掉他的戰利品。就這樣,大家強忍飢餓,沒捨得吃這條皮帶。

為銘記長征的艱難歷程,紀念那些與自己生死相依的戰友,周廣才在皮帶背面深情地刻下「長征記」三個字,一直把它珍藏在身邊,直到國家徵集文物時才捐了出來。

以上內容參考人民網—長征路上吃皮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