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皮帶類別 » 軍衣的上衣皮帶怎麼系
擴展閱讀
旗袍應該外搭什麼外套 2025-01-02 23:55:06
做兒童旗袍用什麼布料 2025-01-02 23:48:25
睡衣怎麼種草 2025-01-02 23:30:56

軍衣的上衣皮帶怎麼系

發布時間: 2024-11-03 14:14:28

❶ 八路軍的軍帽上有兩個扣子,有什麼含義嗎

今天偶來給大家講講八路的服裝,八路軍軍服的樣式是固定的—國民革命軍的款式,僅以左臂佩戴的「八路軍」、「新四軍」布臂章以示區別。幹部與戰士的衣服樣式僅在口袋上稍有區別。幹部多縫了2個口袋,抗戰初期,八路軍戴的直筒加圍的圓頂帽上佩有國民黨軍隊的小帽徽。

可實際早不是這個樣子,按常例說,一名八路軍正規部隊的士兵的裝具應包括八路軍軍帽、軍衣、鞋、綁腿、子彈帶、手榴彈包,腰帶和棉被,一般都是兩雙鞋。附屬的裝備還有干糧袋、碗袋。可實際上能配的標準的很難。

軍官還能多發掛包或馬搭子,或者時髦點說叫圖囊一個,這勉強也算官兵不一樣的體現。

咱們從頭說起,八路軍的軍帽可能是最普遍的八路軍裝具,很多士兵進入部隊開始都是只發給一個軍帽和一個臂章的,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佩戴的臂章為長方形,其標准尺寸為8.5厘米?.5厘米,白布底,用藍色印製,中間為「八路」二字。臂章這個大家都熟悉,為何軍帽是八路軍士兵最普遍的裝具。首先,個人揣摩,軍帽當時與國民黨的軍帽是統一的,無非把青天白日的帽徽改成扣子,這個庫存量大,僅八路在山西接管晉軍丟棄的幾個被服倉庫就有很多。也很奇怪,不過也簡單,當時的倉庫主管把被服很多都盜賣了,惟獨留下帽子,難道他未卜先知,知道八路缺軍帽?玩笑而已,主要是軍帽沒有人要。最關鍵,是八路軍軍帽節省原材料,並且醒目,盡管是個人之見,但八路之窮,天下聞名,縣、區的地方武裝幹部能戴上個八路軍帽都是標準的幹部形象,當時八路軍獎勵配合作戰有功勞的地方部隊也是獎勵軍帽2頂,2頂,我反復看看,此仗是山東魚台地區的八路的出手,消滅日偽軍80餘人,如此獎勵,一個能拿的出手,而另一個歡天喜地,八路之窮,確實名不虛傳。

接著,我們說說軍服,八路軍軍服的樣式是大體固定的,但用料和顏色的區別則比較大。抗日戰爭時期,環境十分艱苦,共產黨領導下的各個抗日根據地,只能根據自己的條件,就地取材製作軍裝,而每個根據地所接觸到的布料和染色劑都有區別。有些敵後游擊隊甚至沒有軍服,群眾的便裝就是他們的軍服。八路的軍服裝具大體上來源有二個渠道,一是軍隊與地方被服廠生產,二是繳獲。八路軍軍服常用的是當地農民自己生產的粗土布,染色是標準的「八路灰」,這是我們在影視作品裡經常見到的八路的打扮,而實際,實際就不是這么會事。

綜合我手頭的資料,八路的軍服顏色起碼有黃、黃綠、草綠、灰等4種被普遍使用的顏色,至於面料,那更是八仙過海,各根據地自己說了算,有代表性的就是——山東軍區的4大軍分區的軍服顏色就很鮮明,絕對混淆不了。

比如黃綠色軍服,將春季收獲的槐花碾碎,和染料拌在一起調勻,這樣染出的布色調鮮艷,洗後不褪色。聶榮臻把選擇黃綠色的理由說成:黃色寓意著我們是黃河的子孫,中華民族的脊樑;綠色,則是生命長青的象徵。扯淡,他做夢也想染成灰的,可原料那裡也沒啊,草木灰也不容易弄啊。在山東,渤海軍區和膠東軍區的部隊會師,部隊就分的很清,顏色都不一致。

八路軍還有一種敵後武工隊式樣的制式服裝,中山裝上衣,灰色褲子,服裝近似便裝,易於普通人穿著,適合化裝偵察和抵近尖兵,不過這種服裝生產數量不多,只能在少量老照片上看見曾經的風采。

現在的影視作品上的八路軍服整齊,統一,實際根本不是這個樣子,八路總部和八路軍總部騎兵團、警衛團等總部直屬部隊與北方局、邊區政府黨委、抗日軍政大學、新華社等機關能近水樓台的裝備到八路總後勤部被服廠的被服裝具,總算還能上得了檯面,後來留下的照片、電影資料又多取材於他們,沒給八路丟多大人,一線的作戰部隊,跟叫花子區別不是很嚴重。國民政府當局歧視雜牌的名聲還是很響的,這個有個比方,中央軍是正室夫人養的,如晉綏軍、東北軍是小媽養的,八路軍是後媽養的。

中國有句老話,人比人該死,貨比貨該扔。

中央軍和部分有人罩的地方軍,上級都高看兩眼,國府當局損失多少補充多少,槍彈糧飽足足的,不說小康,最起碼能混個溫飽。八路軍可不行,貧還來不及脫,在38—39年的國共蜜月里,槍彈糧被服多多少少還能補充點,有的時候,地方當局還給,後來八路軍一線團隊徹底成了沒娘的孩子,只好出門找日本鬼子要飯啦。

主要是八路軍總部後勤部被服廠的生產工藝、設備實在不行,無力滿足八路軍廣大一線團隊的需要。在1939年後,龐大的八路軍後勤系統的被服部分幾乎被日軍徹底破壞,殘留的現代化生產能力迅速被疏散到延安,各根據地不得不依靠自力更生來解決問題。有的時候,八路軍士兵不得不客串裁縫,自己做自己的衣服,一群大老爺們,放下槍拿起針,干吧。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粗布是面料,但根據地的生產工藝無法滿足八路軍部隊的需要,日軍以戰養戰,在中國大肆掠奪糧食棉花,而老百姓也需要棉花,關鍵是當地婦女的生產數量遠不能滿足八路的需要,用杯水車薪說一點都不過分,起碼紡織者要滿足自己的需要,還想換點錢來得到油鹽以及其他必需品,八路的一線團隊穿的破破爛爛像叫花子,一到冬天就犯愁,國民政府連身棉軍裝都不發,冬季大練兵不是獨創,但也是無奈的無奈,部隊缺乏禦寒的棉衣,不活動活動就會凍死人。很多連隊只有一兩件棉衣,只有哨兵上崗才能穿,有些部隊的哨兵不得不披棉被上崗位,潛伏哨兵把自己埋在草堆里取暖。八路的將領們覺得與其讓部隊凍得都擠在炕上發抖,不如練練兵,投投手榴彈什麼的,既禦寒又提高了戰斗素質。

八路就開始為了生存而戰斗,缺槍少彈的八路就得自己琢磨收拾鬼子漢奸,有本事的,吃香喝辣,沒本事,只能在寒風里顫抖,不過鬼子漢奸有的八路很快都有了,要是沒有就從日偽手裡奪他娘的。摸營、伏擊、挖陷阱、打悶棍,反正只要是對著鬼子漢奸,你愛干什麼干什麼,能繳獲布料就運回根據地組織地方政府生產被服。

中國人歷來講究入土為安,可窮八路可不這么干,夏天多少還給敵人留點,在冬天的伏擊戰後,鬼子就不說了,扒光,他們有毛衣,八路最喜歡,就連漢奸的屍體上基本也只剩下一個褲頭了。沒想到,當漢奸也不容易啊,臨死連件衣服都沒有。

日偽軍的軍服就穿在八路身上,不穿沒法子,冷,警察的黑制服也飢不擇食,上,扒他娘的。有條件地部隊還能就著染色,沒條件的,就披上鬼子皮過冬,反正八路也是隱蔽作戰,偷襲為主,很多時候,猛的看上去,那不是八路,整個叫花子集中營,要不是頭上頂個八路軍帽並且有地方組織帶領,弄不好被不明真相的地方部隊伏擊都不好說。

44年時,山東東平的日軍偷襲八路,日偽軍清一色的八路灰軍裝,裝具齊全,可惜地方武裝見慣窮八路,富八路著實沒見過,馬腳一下子就發現了,正規老八路沖出來,一頓手榴彈披頭蓋臉,倒讓八路穿上新軍裝感覺了一把。

一年一套軍裝,做夢去吧,八路只好發動地方縫補,老區甚至參軍的自己帶被服,不讓後勤傷腦筋。兩年能發件衣服都不錯,艱苦點的部隊,數九臘月穿單衣在寒風里與鬼子拼刺刀,五月端陽披著棉襖打工事,舊的不敢扔,新的沒下來。

皮帶,統統的繳獲大大地,頭戴八路帽,腰間系皮帶,敞開衣襟,腰裡插駁殼,典型的八路地方幹部。

咱們說說鞋,鞋是地方組織生產的大宗,這個製作隱蔽,誰都可以做,敵人發現也不要緊,就說自家納自己穿,可是,八路的游擊戰特別費軍鞋。

平原地區稍微好點,一雙布鞋能穿一個多月,山區,一雙布鞋不過堅持400多里山路而已,一旦有戰斗結束,八路就立馬把自己的布鞋脫下來,從敵人的屍體上脫下膠鞋或皮鞋,一雙膠鞋能抵5雙布鞋,至於鬼子的皮鞋,盡管很笨重,但走山路省,耐磨損。

八路在平地或不爬山,很多士兵都把鞋脫掉,光腳走路,無他,節約。實際還是窮啊。

鞋為八路裝具里唯一能超標准發放的,基層政權也多給八路這個,至於襪子,基本不用想,只有裹腳布,就連裹腳布,也是承擔綁腿的功能,個別時候還的應急做綳帶什麼的。

干糧袋、手榴彈包是八路軍士兵的標准配置,其式樣更是五花八門,有的長,有的短,上面還有字,如殺敵報國等,有的甚至上面還綉著花、鴛鴦等。地方動員參軍的一般都自己攜帶綁腿、子彈帶、手榴彈包,腰帶、干糧袋和棉被。這些附屬玩意就不提。

1941年皖南事變以後,外援以及合法購買基本斷絕,根據地開展轟轟烈烈的大生產運動,用堅韌不拔的毅力克服了敵人經濟封鎖所造成的種種困難,基本上保證了部隊的供給,為抗日戰爭的勝利打下了可靠的基礎。

窮八路,窮八路,三個字道出了在60年前八路軍當時斗爭環境的艱苦。但軍裝中凝聚著的血與火的歷史和民族精神,是用言語所無法比擬的。

❷ 描寫人物的片段(100字)

玲玲不到兩歲,胖墩墩的。紅撲撲的小臉蛋上,有一雙水靈靈的眼鏡。小辮兒朝天翹著,粉紅色的發帶在頭上一顛一顛的,像兩只飛舞的彩蝶。尤其逗人喜愛的,是她那張伶俐的小嘴。

2、看上去,杜老師也就30來歲,那張嚴肅的長方形臉上戴著一副黑寬邊眼鏡,兩只不大的眼睛在鏡片後邊閃著亮光;兩個嘴角總是緊緊閉著,平時很不愛說話。在我的記憶里,好像他只有那麼一身半新不舊的藍衣服,袖子也總愛往上挽一截。每當下課的時候,他就把書本往胳肢窩下一夾,把用剩下的半截粉筆往口袋裡一裝,低著頭,像找來時的腳印似的,慢慢地,一步步向著自己的辦公室走去。可是,在課堂上,他像變成了另一個人。他講起課來滔滔不絕,朗讀起課文來聲音異常洪亮,有時還會激動得臉上放出紅光,一步跨到講台前,揮舞著手臂……同學們的注意力都被他吸引住了,睜大眼睛看著他。

3、這位老漢的眉毛鬍子都花白了。但臉膛仍是紫紅色的,顯得神采奕奕。他身穿嶄新的青布棉襖棉褲,頭上還包著一塊雪白的毛巾。老漢蹲在地上,樂滋滋地抽著旱煙。

4、太陽曬得墨黑的清瘦的臉上,有一對稍稍窪進去的大大的雙眼皮兒眼睛;眉毛細而斜;黑里帶黃的頭發用花布條子扎兩條短辮子;衣服都很舊;右褲腳上的一個破洞別一支別針;春夏秋三季都打赤腳,只有上山抓柴禾的時節,怕刺破腳板,才穿雙鞋子,但一下山就脫了。

5、這是個三十來歲的年輕人。身穿軍用棉大衣,腳穿高筒皮靴。高個子,方臉盤,長得很魁梧。下巴上有一顆黑痣,那雙眼睛在黑暗中閃著亮,使人覺得粗獷又精明。

6、李雲是一個機靈、陶氣的孩子。他胖乎乎的臉上,長著一對調皮的大眼睛,眼簾忽閃忽閃的,那兩顆像黑寶石似的大眼珠只要一轉,鬼點子就來了。在他那黝黑的臉上,不論是那鼓鼓的腮幫,還是那薄薄的嘴唇,或者那微微翹起的小鼻尖,都使你感到滑稽逗人。

7、這老漢,頭上戴著一頂破草帽,露在帽沿外邊的頭發已經斑白了。肩上搭著一件灰不灰、黃不黃的褂子。整個脊背,又黑又亮,閃閃發光,好像塗上了一層油。下面的褲腿卷過膝蓋,毛茸茸的小腿上,布滿大大小小無數個筋疙瘩,被一條條高高鼓起的血管串連著。腳上沒有穿鞋,腳板上的老皮怕有一指厚,……腰上插著旱煙袋,煙荷包搭拉在屁股上,像鍾擺似的兩邊擺動著。

8、除夕晚上,兒子、孫子都來到她身邊,她滿臉皺紋都舒展開了,就像盛開的菊花瓣,每根皺紋里都洋溢著笑意。

一天,她的老伴兒病倒了,她臉上珠網般的皺紋更深了,兩道眉毛擰成的疙瘩鎖到一塊兒了。

她望著老伴兒的遺像,嘴唇微微抖動著,刀刻般的皺紋里,流淌著串串淚珠。

9、 女兒長得像她娘,眼睛長得尤其像。白眼珠鴨蛋清,黑眼珠棋子黑,定神時如清水,閃動時像星星。渾身上下,頭是頭,腳是腳。頭發滑溜溜的,衣服格掙掙的。

附《如何寫好人物外貌描寫》
人物的外貌描寫是人物描寫的重要內容,描寫好人物外貌也往往能使人物活起來,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人物的外貌,主要包括人的容貌、體態、服飾、表情、風度等。人的外貌描寫也叫肖像描寫,就是對人物的外貌、特徵進行准確、生動、形象的描繪,並通過外貌描寫來傳神,向讀者揭示人物的思想品質、精神風貌和性格特徵。

怎樣才能寫好人物外貌呢?我們不妨從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外貌描寫要「准」。准就是准確地描寫人物外貌,人物形象才會真實可信。

人的外貌往往受到其身份、職業、年齡、教養、習慣、生活經歷、家庭環境、身體狀況等諸因素影響。不同職業的人往往外貌也有所區別。如舞蹈演員的腿較粗而四肢修長;舉重運動員往往比較壯實;漁民則膚色較黑,腳趾因長期在船上行走而像蒲扇般張開。人的年齡不同,其外貌也有明顯的差異,少年兒童天真可愛,青年人血氣方剛,中年人成熟穩重,老年人則耳聾眼花。這一些無不反映其人生的自然規律。

當然人的的習慣不同,也往往顯出不同的特徵來。如吸煙的人彷彿缺少了門牙,還不時透出煙草氣味;不吸煙的人則牙齒潔白。人的教養不同,也往往能從外貌上看出來,有教養的人坐有坐相,站有站相;有文化的人講話文縐縐的,且條理清楚;沒有教養的人坐著站著東倒西歪,說話粗魯而無條理……凡此種種,我們要仔細觀察,並用准確的語言加以描述,人物的形象才能准確的描寫出來。

二、外貌描寫要「精」。精就是精心選擇人物外貌特徵,集中筆墨描寫,使人物形象精確鮮明。

世上沒有外貌完全相同的人,我們要根據表達的需要,從人物外貌中精心選擇其與眾不同的特徵,集中筆墨描寫,其它的可省略不寫或一筆帶過,使人物外貌更精確鮮明。

有時候,我們根據手頭素材的實際情況,或為了某種表述的需要,可把外貌描寫重頭戲放在人物的某個部位。如寫爺爺的手,硬而裂開許多道口子,雖難看卻是勤勞的見證;幫我編玩具,又透出靈巧。這樣寫了往往會使勤勞而機靈的爺爺躍然紙上。

我們精心選擇人物與眾不同的外貌,加以精確地描寫,往往能寫出新意來。

三、 外貌描寫要「深」。深就是人物的外貌描寫要反映人物的精神品質,寫出人物的深度。

我們描寫人物外貌,要著重選擇最能體現人物思想品質,精神風貌,個性特徵,氣質情感的外貌特徵予以重點描寫,使人物形象更生動,更感人,達到神似的境界。

當然,我們還要注意寫作的順序,選好寫作的角度,無論前後左右,正視側視,仰視俯視,近觀遠看,哪個角度最能展示人物精神面貌,性格特徵,就從哪個角度入手進行描寫。

外貌描寫還要注意與人物的動作、神態、語言等描寫相結合,更好地表現人物的個性特徵,寫出鮮活的人物形象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