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這吃剩的半截皮帶收藏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假如讓你給這「最後一根皮帶」寫一段簡介,你會怎麼寫
當過草地時,實在沒有可以頂飢的食物了,周國才就和同志們一起吃皮帶。最後為了做個紀念,同志們挨餓,沒有吃掉最後一段,最後6個同志都相繼犧牲了,只有他活下來了。他為了緬懷犧牲的戰友,便用鐵筷燙上"長征記"3個字,並捐贈給國家。這條就是周國才的那最後一段皮帶,也是見證了那段艱辛又充滿希望的歲月的皮帶!!
⑵ 黨史故事300~400字~~~
簡短的黨史故事400字
在建立中國共產黨的一百年的日子裡,我們做為青少年應該多多了解黨的歷史,「以史為鑒」方能知得失。同時也能了解歷史的艱辛,與如今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
一、一台水力軋花機
1922年,21歲的陳毅回鄉時,做過一件至今仍被鄉親們傳為佳話的事情。當時,農村極為落後,只有一些人力驅動的前清時安裝的農業機械。以軋棉花的機子為例,需要3到5個壯勞動力輪番上陣才能驅動,且效率十分低下。
一日,陳毅步行於羊岔河畔,看著潺潺流水,突然想到村裡的軋花機太過笨重,費時又費力。為何不為鄉親們改裝成水力驅動?也正好將學到的知識用之於民,讓鄉親們認識到科學與知識的力量。
陳毅很快便將想法付諸實踐,經過試用,陳毅改裝的軋花機不僅省了勞動力,軋棉花的效率更提升了一倍多,十里八鄉的村民都趕來「看稀奇」,面對大家的嘖嘖稱贊,陳毅格外開心。
隨後,他向留法的同學蔡和森去信,申請加入社會主義青年團。不久之後,他收到了蔡和森的回信,組織已經同意他的請求。1923年初,陳毅離開故鄉。從此,堅定地走上了無產階級革命的道路。
如今,這台水力軋花機仍然保存在陳毅生平事跡陳列館中。
二、一張摺痕照片
陳毅生平事跡陳列館珍藏著一張帶有深深摺痕的照片,這張照片是隨一封陳毅寫給父母的信一起送達的。在抗戰時期,這是殊為不易的,而它能保存到今天也體現了陳毅在人民群眾心中的崇高地位。
1943年底,陳毅留下一首《赴延安留別華中諸同志》,即趕赴延安。到達延安後,陳毅參加了中共中央在延安召開的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當選為主席團成員、中央委員會委員。是時,全黨全軍正在開展「整風運動」,陳毅積極投身其中,時常與毛澤東促膝談心,書信往來,向毛澤東介紹自己在「整風運動」中的收獲。
毛澤東復信稱贊道:你的思想一通百通,無掛無礙,從此到處是坦途了。其間,陳毅因思念遠在四川的父母,將自己開展勞動的照片附信寄往。為了避免信件被日偽軍攔截,陳毅將信中「延安」二字改為「西安」,並落款為「兒仲弘敬書」。信件幾經周折,順利送達父母手中。
新中國成立後,陳毅父母將這張照片贈予陳毅的侄女陳德珍。
三、半截牛皮的故事
1936年7月,紅四方面軍31軍93師274團8連(今該旅4連)和兄弟部隊開始第3次穿越草地。剛進入草地沒多久,戰士們就陷入了斷糧的困境,只好挖野菜、嚼草根,有的戰士想到了吃牛皮腰帶。
當班裡其他6名戰友的皮帶都吃完後,年僅14歲的戰士周廣才不得不把自己的皮帶拿出來。看著心愛的皮帶被割掉一段,切成一根根皮帶絲漂在稀溜溜的湯水裡,周廣才攥緊剩下的半截皮帶,眼含熱淚對戰友說:「我不吃了!同志們,我們把它留作紀念吧,帶著它去延安見毛主席!」就這樣,大家懷著對革命勝利的憧憬,忍飢挨餓,將這剩下的半截皮帶保留下來。
在隨後的長征路上,周廣才的6位同班戰友相繼犧牲,只有他隨紅四方面軍到達了延安。周廣才在皮帶的背面燙上「長征記」3個字,並用紅綢子包裹起來,紀念那段崢嶸歲月。
四,紅岩精神
1939年初,中國共產黨為了鞏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和加強國統區工作,在重慶成立了中共中央南方局,開始了在國民黨統治區長達八年的斗爭歷程。
在極其艱苦險惡的環境中,南方局在中共中央的正確領導和周恩來、董必武等同志帶領下,把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與具體實際相結合。
努力實現共產主義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與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民族氣節的融合,在長期斗爭中形成了一種代表成熟時期中國共產黨人崇高思想境界、堅定理想信念、巨大人格力量、浩然革命正氣的精神品質——紅岩精神。
這是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的精神成果。
以上內容來源 網路-黨史100講
⑶ 長征中的英雄事跡
一、凍壞的腳趾擋不住她前進的腳步
長征的衣服其實非常單薄,寒天雪地也只有破破爛爛的單衣和磨爛的草鞋。所以士兵們在長征途中被凍死是常有的事。
有一位勇敢的藏族女戰士名叫姜英,在過雪山時腳趾被凍壞了,基本已經沒有知覺了。為了跟上大部隊的行軍速度,於是她一狠心,乾脆拿斧子把潰爛的腳趾砍下來。然後簡單的包紮了一下,就繼續趕路了。
現在我們可能劃個小口子都會難受好久,而當時姜英親手砍下自己的腳趾,又該何等疼痛。而她還是咬牙堅持下來了。
二、將吃剩的半截皮帶留著做紀念
長征途中戰士們的食物也是很大的問題,不知有多少士兵被餓死,而戰士們為了活下去,吃的都是我們想像不到的東西。野菜野果都已經是大餐了,很多時候吃的都是樹皮、動物的骨骼以及棉衣中的棉絮、皮帶、皮鞋,渴了就把直接捧起雪來吃了。
如果實在沒吃的東西了,就只能在自己或者同伴的糞便中找一些沒有消化的東西,在水中洗洗吃了。這些東西看著只會讓人覺得心疼。
戰士周廣才過草地的時候,經常會給戰友們吃自己攢的野菜和干糧,吃完了這些就開始吃他的皮帶。周廣才估摸著草地已經快過了,就哭著跟戰友們說:同志們,咱不吃了,馬上就出去了,這半截皮帶留著做個紀念吧。
三、「斷腸人」在長征,擰斷腸子也不要落到敵軍手中
除了要承受飢餓和寒冷帶給戰士們的巨大痛苦之外,還要承受突如其來的敵軍攻擊。由於長途跋涉,我軍將士們都已經疲憊不堪了,連走路都費勁,還要時刻准備戰斗,對於戰士們來說是一個極大的考驗。
在紅軍行至湘江邊時,突然遇到了敵軍突襲,我軍被迫與敵軍苦戰四天五夜,不知多少戰士犧牲,此時我軍已經處於彈盡糧絕的狀態,而師長陳樹湘不幸腹部受傷,被敵軍俘獲。在押解途中,陳樹湘做出一個大家都覺得殘忍到極致的決定,
他拼盡最後一絲力氣,把自己腹部的傷口扯開,把腸子掏出來全部擰斷,就這樣犧牲在了長征途中,年僅29歲。後來「斷腸英雄」的事跡還廣為流傳。
四、在政治上我是塊鋼鐵
17歲的紅四團通訊員鄭金煜,過草地時餓得走不動路,被戰友們綁在馬背上前進。「在政治上我是塊鋼鐵,但是我實在是不行了,我堅持不住了,我要走了,我堅信革命一定會勝利!」。說完臨終遺言,他犧牲在了走出草地的前一天。
五、金色的魚鉤
紅軍過草地時,由於嚴重缺糧,許多人面臨死亡威脅、炊事班長為了照顧好傷病員,用縫衣針做成魚鉤釣魚熬湯給他們補身子,自己只吃剩下的骨頭和草根。班長在快要走出草地的時候犧牲了,戰士們把他用的魚鉤珍藏起來,帶出了草地。
⑷ 周公解夢,半截皮帶,是什麼生肖
你好,答案是牛
牛有【反芻】習性,胃裡食物要花很長時間重復咀嚼,一遍又一遍,使之完全消化,絕不會急就章下嚥,所以牛年生的人也如此,一件事會在腦中反覆思考,一遍又一遍,要自己全盤理解之後才會作決定。不過也因為如此,會在事業群中顯得多慮、多問題,讓他人覺得想得大多。然而,一旦作了決定就會勇往直前去執行,任何波折都會設法克服,埋首苦幹。內心決定的想法會深印腦中,遇到客觀上的變動,或來自臨時的變化,市場變化,較沒有立即應變的能力,總是認為自己的決定仍然正確,所以此時又顯得頑固,最好能在此時暫時放下自己的看法。
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幫到你
⑸ 紅軍長征路上的故事有那些
一、半碗青稞面
在荒無人煙的草地上,紅軍戰士只有可憐的一點青稞面做干糧。周恩來副主席和戰士們一樣,絕不多吃一點青稞面,還教育戰士們,為了能走出草地,北上抗日,一定要特別愛惜糧食。戰士們聽了他的話,都把僅有的青稞面裝在糧袋裡,拴在腰上。
青稞面越來越少了,戰士們只能用一點青稞面摻在野菜里煮湯喝。戰士吳開生的青稞面吃完了,已經餓了兩天,周副主席知道後,就讓警衛員把自己省下的青稞面給吳開生兩碗。他看著吳開生蠟黃的臉,語重心長的說:「這是革命呀!」
吳開生流著眼淚說:「我只要有一口氣,就要跟你走出草地,革命到底!」這天晚上又是狂風暴雨,用被單做成的帳篷自然擋不住風雨的襲擊。戰士們都淋成了落湯雞。周副主席命令戰士們都到他作為辦公室的帳篷里去休息。大家怕影響他工作,都不肯去。
他冒這大雨親自來了,說:「你們不去,我心不安。」周副主席的話像火烤暖了戰士們的心。這樣走了幾天,草原仍然無邊無際。青稞面吃完了,野菜吃光了,軍馬也殺掉吃了。戰士們只好燒皮帶吃,甚至把隨身帶的紙張咽下去充飢,紅軍陷入了極大的困境。
周副主席命令把僅存的半碗青稞面全部分給大家泡水喝:「那您吃什麼呢?」警衛員急了。周副主席兩只大眼睛放出了嚴峻的光芒,清瘦的臉上肌肉抖動著,「有同志們活著,就有我。只要多留一個戰士的生命,就給革命事業增加一份力量,拿出來分掉!」
這摻上一點青稞面的熱水,分到戰士們的手中。戰士們流淚了,這不足半碗的青稞面,是周副主席的心意和生命啊!戰士們又上路了,在茫茫的草地上。行進著摧不垮的鋼鐵紅軍。
二、強渡大渡河
1935年5月上旬,中央紅軍長征從雲南省皎平渡巧渡金沙江後,沿會理至西昌大道繼續北上,准備渡過大渡河進入川西北。
蔣介石急令第2路軍前線總指揮薛岳率主力北渡金沙江向四川省西昌進擊;令川軍第24軍主力在瀘定至富林(今漢源)沿大渡河左岸築堡阻擊;以第20軍主力及第21軍一部向雅安、富林地區推進,加強大渡河以北的防禦力量。
企圖憑借大渡河天險南攻北堵,圍殲中央紅軍於大渡河以南地區。大渡河是岷江的一大支流,河寬300米,水深流急,兩岸是險峻的群山,地勢險要,大部隊通過極其困難。5月24日晚,中央紅軍先頭部隊第1師第1團,經80多公里的急行軍趕到大渡河右岸的安順場。
此地由川軍2個連駐守,渡口有川軍第24軍第5旅第7團1個營築堡防守。當晚,紅1團由團政治委員黎林率第2營到渡口下游佯攻,團長楊得志率第1營冒雨分三路隱蔽接近安順場,突然發起攻擊,經20多分鍾戰斗,擊潰川軍2個連,佔領了安順場,並在渡口附近找到1隻木船。
25日晨,劉伯承、聶榮臻親臨前沿陣地指揮。紅1團第1營營長孫繼先從第2連挑選17名勇士組成渡河突擊隊,連長熊尚林任隊長,由帥士高等4名當地船工擺渡。7時強渡開始,岸上輕重武器同時開火,掩護突擊隊渡河,炮手趙章成兩發迫擊炮彈命中對岸碉堡。
突擊隊冒著川軍的密集槍彈和炮火,在激流中前進。快接近對岸時,川軍向渡口反沖擊,楊得志命令再打兩炮,正中川軍。突擊隊迅速登岸,並在右岸火力的支援下奮勇沖殺,擊退川軍的反撲,控制了渡口,後續部隊及時渡河增援,一舉擊潰川軍1個營,鞏固了渡河點。
隨後,紅1軍團第1師和幹部團由此渡過了被國民政府軍視為不可逾越的天險大渡河。
三、三次遇到母親
1934年,劉湘圍攻川陝蘇區。紅軍撤離時,紅軍戰士李中權全家9人參加長征。其中,李中權的父親李惠榮、母親王理詩、大哥李中泮、二哥李中池、妹妹李中珍在長征途中先後犧牲。1937年,兄妹在陝北團聚時,只剩下4人。雖然和母親同在長征隊伍中,但李中權和母親只有過3次短暫相見。
第一次是在1934年春天,當時母子兩人已經知道李中權父親的死訊,但都向對方隱瞞,最後還是母親告訴了李中權。由於任務在身,李中權匆匆離開了母親。
第二次見面是在1936年3月,李中權在寶興縣意外遇到母親,那時正准備二過草地。母親拉著他的手,高興得顧不上回答他的問話。李中權沒有告訴母親二哥李中池、五妹李中珍夫婦的死訊。第二天一早,隊伍就要出發了,李中權又一次匆匆和母親告別。
第三次見面是在1936年6月,在西康省丹巴縣東邊耳時,李中權當時任紅四方面軍大金川獨立二師政委。行軍路上遇見了母親、一個弟弟一個妹妹,李中權留下自己的戰馬和部分干糧,含淚而去,不忍回頭。
李中權後來回憶當時的情形說:「母親面容極度憔悴,神情憂郁,只是獃獃地望著我,似乎累得已經不能開口了。」雖然憑著驚人的毅力和戰馬的幫忙,李中權的母親和弟弟妹妹翻過了雪山,但1936年7月7日,在西康草地爐霍縣,李中權的母親再也走不動了。
幼小的李中衡、李中秋兄妹掩埋了老人,帶著老人留下的拐杖,一直走到陝北。
四、金色魚鉤
一九四五年秋天,紅軍進入了草地。由於三個小同志得了腸胃病的關系,所以指導員就讓炊事班長照顧他們。三個病號一天只走了二十里路,到了宿營地,班長就到處挖草根,和著青稞面給他們做飯。不到半個月,青稞面全吃光了。飢餓威脅著他們。
雖然班長到處找野草、挖樹根,可光吃這些怎麼能吃飽呢?班長眼看著他們瘦了下去,整夜整夜的合不攏眼。有一天,班長在河邊洗衣服,忽然看見了一條魚躍出水面,他急忙找出一根縫衣針,彎成了個鉤,讓三個同志吃上了新鮮的魚,喝上了魚湯。
可有一位小同志注意到在他們吃魚的時候,班長從來不吃東西。後來,這位小同志發現班長在吃他們吃剩下的食物,眼淚就禁不住流了下來。眼看就要走出草地了,班長卻餓暈過去了,三個小同志急忙去釣魚,做湯,可班長還是為了他們而犧牲了。
五、半截皮帶
紅四方面軍戰士周廣才,十三四歲參加長征。過草地的時候,干糧野菜、槍皮帶都被戰友們吃光了,開始輪流吃周廣才的皮帶。估摸著要走出草地了,他哭泣著懇求戰友:「不吃了,同志們,留著做個紀念吧,我們帶著它去見毛主席」。
就這樣,這條被吃了一小截的皮帶留存了下來。為緬懷先後犧牲的戰友,周廣才一直珍藏著這條皮帶,還在上面燙了「長征記」。
⑹ 《最後一根皮帶》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主要內容:在部隊的榮譽室里,保留了一張照片,照片上有一根只剩下半截的皮帶,這根皮帶有一個心酸的故事:當年戰士們穿越草原的時候,把所有能吃的東西全吃了,最後大家吃得只剩下周國才這半根皮帶,當部隊最終到達了目的地,一個班七位戰士,只剩下周國財一人還活著。於是周國才在皮帶上刻寫了三個字,在1975年捐獻給了博物館。
⑺ 一個人什麼有這樣的精神,什麼沒有戰勝不了的困難。
「紅軍不怕遠征難」。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之際,無論是參觀主題展覽、造訪紅色景點,還是品讀英雄故事、追尋紅色記憶,面對長征的偉大壯舉,人們在驚嘆之餘總會追問和思考:身陷險境甚至絕境的紅軍,靠什麼突破天險戰勝強敵?先烈們「千錘百煉不怕難」的精神意志,對於今天的我們意味著什麼?
「苦不苦,想想長征兩萬五」。撫今追昔,人們不會忘記,場場激戰,灑下多少英雄熱血;皚皚雪山,倒下多少優秀兒女;茫茫草地,長眠多少勇士忠魂。據統計,長征途中紅軍渡過的主要大江大河有24條,翻越主要雪山20多座,進行師以上規模戰役戰斗120多次,超過16.6萬人犧牲或失散。前有高山險隘,後有圍追堵截,紅軍將士正是在千難萬險之中堅定信念、艱苦奮戰,成就「一曲人類求生存的凱歌,人類有文字記載以來最令人振奮的大無畏事跡」,向世界表明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下的紅軍具有戰勝任何困難的無比頑強的生命力,是一支不可戰勝的力量。
功勛不朽,精神不滅。紅軍英勇無畏、不懼險阻的英雄氣概,百折不撓、敢於勝利的革命風范,是長征精神中最令人熱血澎湃的精神元素。這是一座聳立在中華民族精神家園的巍峨豐碑,一種流淌在民族血液中的紅色基因。它穿越時空、照亮未來的精神光芒,激勵我們不忘初心、繼續前進。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從湘江渡口同敵人浴血奮戰殺出重圍,到西子湖畔與世界攜手共商全球經濟治理大計;從跋涉在人跡罕至的雪山草地,到活躍在世界舞台中央、發揮日益重要的作用……經過一代代人的接力奮斗,黨和人民的事業不斷發展壯大,中華民族從未像今天這樣如此接近偉大復興的目標。告別民族危亡的歷史,我們今天無法再體驗上有飛機轟炸、下有重兵圍堵的險境,也很難有機會品嘗「半截皮帶」的味道,但新征程上有新考驗,各種困難挑戰依然紛繁復雜。面對帶領十幾億人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實現全面小康的世界級難題,我們今天還有新的「婁山關」要克、新的「大渡河」要過。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沖刺的艱巨任務落在我們這一代人肩上。」跨入「十三五」,奔向2020,是咬緊牙關、屏息聚力的沖刺階段,是比拼意志、攻堅克難的關鍵時期。從打贏脫貧攻堅戰到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從發展轉型升級到補齊民生短板,都是實打實的硬骨頭、硬碰硬的攻堅戰。
聶榮臻元帥曾說:碰到了困難,人們就想起長征。想想長征,就感到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今天,破解改革發展難題,應對各種困難挑戰,有什麼樣的精神狀態至關重要,有什麼樣的現實行動決定未來。只有像紅軍長征那樣,堅定排除萬難去爭取勝利的信心和決心,拿出敢打硬仗、敢涉險灘的勇氣和魄力,激發實事求是、勇於創新的智慧和能力,凝聚眾志成城、同舟共濟的奮鬥合力,才能不斷在深化改革中清除頑瘴痼疾,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有了這樣的精神,就沒有什麼克服不了的困難。有了這樣的行動,我們就能在新的歷史進軍中書寫新輝煌。
山河依舊,卻已換了人間。遊人如織的瀘定橋上,一位遊客感慨道:只有身臨其境才知道勝利來之不易,才能體會紅軍勇士們的無比偉大。銘記英雄功勛,弘揚長征精神,讓我們不斷汲取前行的力量,在新的長征路上繼續闖關奪隘、砥礪奮進。
⑻ 國博里有半條長征路上吃剩的皮帶,為何長征的時候會如此艱苦
紅軍的士兵寧願挨餓,也捨不得吃剩下一半的腰帶。這是信仰的力量,是鐵心跟黨走的生動寫照。這是那些艱苦歲月的歷史見證。紅軍第一、二、四方面軍、紅軍第二十五軍等紅軍主力從長江南北蘇區戰略轉移到陝甘蘇區。
動員群眾、依靠群眾,是紅軍不斷取勝的法寶。在穿越老山時,瑤族人民擔任向導,為紅軍提供食物,成為紅軍繼續長征的有力保障。面對惡劣的自然環境,紅軍官兵依靠堅定的理想信念和堅強的革命意志,與惡劣的環境作斗爭,創造了人類歷史上的奇跡。為了生存,紅軍想方設法解決糧食問題。一是挖野菜和魚,而不是穀物。紅軍糧食耗盡後,主要靠吃野菜生存。草原上到處都是野菜,但有些野菜有毒,有生命危險。賀龍要求組織黨員、共青團成員和幹部成立野菜巡查組。由於沒有任何實驗室設備,他們不得不冒著生命危險品嘗各種野菜,挑選食用品種,向全軍報告。一些官兵獻出了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