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皮帶類別 » 台灣人說皮帶皮夾是指什麼
擴展閱讀
海寧開童裝店開哪裡好 2024-11-13 03:54:17
秋季睡衣怎麼稱呼 2024-11-13 03:49:41

台灣人說皮帶皮夾是指什麼

發布時間: 2022-09-08 15:59:16

1. 為什麼有很多人說正裝皮帶不能用針扣

正裝皮帶都是針扣式,只有中低檔用自動扣,奢侈品牌皮帶不存在用自動扣。

皮帶,指皮質的腰帶。 國際社會提倡環保,所以以PU皮帶最流行,真皮皮帶市場上越來越少。 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皮帶出口國。 出口至歐盟和美國的皮帶必須達到嚴格的環保無毒標准。 當前流行的皮革腰帶為漸寬漸長式樣的,並且一頭寬,一頭窄,寬的地方可達12厘米多,有閃亮的金屬紐裝飾,顏色多樣化,如大紅、湖藍、魏紫、鵝黃、乳白等。



中國皮革行業,經過調整優化結構,在全國已初步形成了一批專業化分工明確、特色突出、對拉動當地經濟起著舉足輕重作用的皮革生產特色區域和專業市場。它們的形成,奠定了中國皮革行業發展的基礎。

在競爭日趨激烈的市場環境中,中國皮革業能取得如此成績實屬不易,也由此證明了中國皮革業生命力的旺盛與強大。皮革及其製品的市場潛力是很大的,全球皮革總需求量約為1.0億平方米,相當於3億張牛皮(標准皮)的產量,中國皮革產量摺合標准皮近7000萬張,約佔全球皮革產量的23.33%。

但是,中國皮革製鞋及其相關產業的企業也應該正視到,我們在很多方面也存在不足之處,雖然中國是世界上皮革生產大國,但並不是皮革強國,在品質、價值方面仍處於弱勢地位,需要在這個市場的大環境中加以磨練和改進。

2. 送男生皮帶,皮夾有什麼含義

送手錶是牽著手,錢包是管著錢,腰帶是摟著腰,領帶是牽著脖子

送錢包她想讓你合理使用錢財,不當花就不花。也許她想的更遠了一些,她還想和你居家過日子,好好珍惜吧。。還有一種解釋是她想要包住你·就像送領帶的含義··

送男生錢包除了叫他以後注意用錢之外,又有另外一層含義是,你的錢是我的,那麼,這種關系是什麼呢?特別是異性之間,有這種不可言傳的意義。

那就要看兩個人彼此之間的交情如何了
女生送男生禮物
一般不下於:領帶,打火機,手錶,煙酒之類的
如果一定要去確定有什麼含義的話
或許她希望你在穿西裝的時候能經常帶著她送的領帶吧
以上回答你滿意么?

3. 情人送皮帶是啥子意思

其實也沒什麼深層次的涵意,因為,皮帶,皮夾,打火機等都是一般男人都喜愛也是不可何缺的。

4. 皮夾是什麼意思

皮夾是用來裝現金、銀行卡和身份證件等隨身物品的皮質用具。

皮夾製作使用的原材料一般是牛皮革,邊緣使用膠粘和油邊工藝封邊,並採用車縫或手縫線縫合。皮夾通常有兩個鈔位,可以分裝不同面值的貨幣,4-6個卡位可以攜帶銀行卡和身份證件,是人們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隨時裝備。

皮夾的發展歷史

皮夾最早誕生於公元十一世紀的羅馬時代,那個時候歐洲或者說地中海地區居民的服飾上極少有攜帶隨身物品的口袋,所以很多人就用皮革或者絲綢製作一個口袋掛在腰上,用來裝隨身的貴重物品,而這種裝扮在美國西部牛仔時期被廣泛的傳播。

那時候牛仔們把厚重的錢袋掛在腰上,帶著寬沿高頂氈帽、穿著牛仔褲皮夾克、腳蹬皮靴的形象出現在後來的很多影片中。但那個時期的錢袋只能稱之為wallet,譯成中文就是錢包的意思,真正的皮夾是隨著現代服飾的發展而發展起來的。

皮夾發展成目前的樣子主要受的是西裝的影響,由於穿著場合非常正式嚴肅,所以對穿著的要求非常嚴格,穿在身上必須與身體完美貼合,且搭配都有固定模式,不能有任何的褶皺或者臃腫,因此西裝的口袋都是裝飾,不能裝任何物品。

而在實際生活中,然而在西裝的發展中,如果完全要求不攜帶任何物品,人們的生活會非常不方便,因此錢包根據西裝的要求,做成了大約20厘米寬,9厘米高的樣子,將貨幣放入然後折疊起來就成了現代10厘米長,9厘米寬的皮夾,放入西裝口袋不至於破壞西裝的形象。而隨著牛仔褲和休閑褲的普及,能裝在褲兜里的皮夾很快成為的現代生活的必需品。皮夾也出現了很多不同的樣式和風格,來滿足不同生活品味人士各自的需求。

5. 古人玉如意是做什麼用的,那腰帶扣又有什麼別稱

如意約產生於魏晉時期,相傳吳帝孫權曾得到玉如意一柄。 歷史記載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及初唐編撰的《晉書》都有關於如意的記載。只是當時的材質、形狀等現在都不明了。依據推測,如意源於爪杖,即民間俗呼「不求人」。清代如意有以整塊玉 羊脂玉如意料雕琢成形的,如此器。而以揚州產白玉如意最著名。另一種為「三鑲如意」,即以紫檀、琺琅、金銀等材料作柄,柄首、腰、尾均作橢圓,分別嵌鑲玉飾,多種材質,珠聯璧合。 形狀特點如意的形狀像長柄鉤,鉤頭扁如貝葉。明、清兩代,取如意之名,表示吉祥如意,幸福來臨,是供玩賞的吉利器物。 名詞解釋「如意」一詞出於印度梵語「阿娜律」。最早的如意,柄端作手指之形,以示手所不能至,搔之可如意。也有柄端作「心」形的,用竹、骨、銅、玉製作。講僧持之記文於上,以備遺忘。古有手持如意的菩薩像。我國古代有「搔杖」(如今叫癢癢撓),又有記事於上的「笏」(亦稱「朝笏」、「手板」),如意則兼二者之用。 發展歷程如意是何時從印度傳到我國的,無據可考。《晉書·王敦傳》記載:孫權曾得如意柄,「每酒後,輒味魏武帝樂府歌:『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以如意打唾壺,壺邊盡缺。」唐人段成式《酉陽雜俎》中有段故事:「梵僧不空,得總持門,能役百神,玄宗敬之。……又與羅公遠同在便殿,羅時反手搔背,不空曰:『借尊師如意。』殿上花石瑩滑,遂激窣至其前,羅再三取之不得。上欲取之,不空曰:『三郎勿起,此影耳。』因舉手示羅如意。」唐代詩人李賀《始為奉禮憶昌谷山居》詩中有:「向壁懸如意,當簾閱角巾」之句。可見晉唐時代,我國已有如意,是用來搔癢的。 歷史變遷古代作為工藝美術品的如意,以清代為多,明代亦有但少見。康熙年間,如意成為皇宮里皇上、後妃之玩物,寶座旁、寢殿中均擺有如意,以示吉祥、順心。如意的品類有琺琅 玉如意如意、木嵌鑲如意、天然木如意、金如意、玉如意、沉香如意等等。清代的皇帝、皇後用如意作為賞賜王公大臣之物;民國時代,如意成為貴重禮品,富有之家相互饋贈,祝願稱心如意。 意義吉祥之物——「如意」是一種象徵吉祥的傳統工藝美術製品。 說到「如意」,人們都不會陌生。現如今的會面、通信也會相互祝願對方「萬事如意」、「吉祥如意」等用語,即隨人意。從字面上講,如意無非是符合自己的意願。寓意的抽象,是極易能讓人理解的。其實如意不光是抽象,還是具象的「如意」。如意在民間有種種的說法,如事事如意、平安如意等,祝頌吉祥者也。 趨吉避凶,源於動物的本能。人們祈求吉祥、幸福的心理活動,常常表現在行動上,即有意去營造吉利的環境。有的用圖畫表現出來,稱之為「吉祥圖案」,它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耐人尋味的寓意,象徵著美好、幸福,寄託了人們的精神和願望。 「如意」何物,不少的圖片上可以欣賞到它的實物。「如意」的實物是一種供人們觀賞的精緻工藝品,如有意一飽眼福,可到北京故宮博物院參觀,會見到明、清兩代皇宮內的用珍貴材料精心製作的如意。 起源關於「如意」的起源,說法不一。有說是古代文武朝臣的執笏。清代的弘歷皇帝有首「泳商銅如意」詩中雲:「一柄曲拳代談者,玢古色錯金銀。誰知子氏尚質,已有欣於如意人」。可見乾隆皇帝認為商代已有了如意,只是實物難尋,難以證。如意最初的原型只是民間的一種撓癢癢用的東西。漢代時民間出現了以骨、獸角、玉、石、竹、珊瑚及金屬材料製成的如意,長約一尺許,柄端多為手指形,也有靈芝形、心形、雲朵形等。手指形的具有實用的價值,能撓癢癢,取其名曰:「盡如人意」。據宋人吳曾《能改齋漫錄》引自《音義指引》說:「如意者,古人爪杖也,或骨角竹木削作手指爪,柄可長三尺許,或脊有癢,手不到,用以搔爪,如人之意。」這種「搔癢癢兒」的工具,在南方被人稱之為「不求人」,北方人則叫作「老頭樂」。如意的頭部呈彎曲回頭之狀,被人賦予了「回頭即如意」的警世含義。魏晉南北朝時期,如意得到了普遍的使用,它在這期間非常走紅,成為了帝王及達官貴人的手中之物。除用它搔癢,還用它決策大事等,其威勢有些近似了權杖。如南朝的韋睿在徐州的戰事中,就是用了「如意」指揮千軍萬馬,一日數合,取得了大勝。如意也是文人雅士的所喜愛之物,吟詩詠 玉如意賦時,利用它作為打節拍之用,清雅悠閑之時還可以隨身帶之玩賞。如意還是舞蹈的道具,故「如意舞」。梁簡文帝蕭綱的詩中有:「腕動苕花(苕華喻指美人)玉,衫隨如意風」。東吳的孫和,曾在月下作如意舞,不慎打傷所寵愛鄧夫人臉頰,後雖治好了,但臉上仍留下了瘢痕。引誘後宮人效仿,遂成古代點靨之風。 從唐代開始,製作的如意就更加講究了,而且使造型豐富多彩,贏得了人們的青睞。到了明、清時期它從實用品逐漸轉向了一種陳設品,供人們欣賞娛樂的藝術品,使它的長度變短,柄端手指形變為少見的靈芝形、雲朵形狀等。主體呈流線形,柄微曲,整體造型優美華麗。質材方面又多了金、玉、水晶、象牙、瑪瑙等珍貴材料製作成的工藝精品,並有浮雕、鏤空、鑲嵌及景泰藍工藝也用上了,而且裝飾上了精細華麗紋飾。精品中有漢玉檀柄如意、金鏤空嵌珍珠如意、翡翠三鑲如意、料石雕漆如意、木柄嵌玉如意、掐絲琺琅如意等,具有很高的藝術、鑒賞價值。 如意成了觀賞品、珍藏品,身價百增。清代如意從民間轉向宮廷,成了大臣敬獻皇帝的貢物,也是皇帝為宮女的晉升及選妃的珍貴禮品。皇宮中,皇帝也好如意,是歷代皇帝所不能及的,這可從清宮的檔案、軼案乃至皇家的詩畫中可見到。每逢皇帝即位、皇後和妃嬪生日、節日及喜慶佳日,大臣們都要向皇帝後妃等敬獻如意。最為有趣的是有位大臣一次進獻了「九九如意」,就是用九柄如意為一盒,九盒共八十一柄如意。皇帝身邊的大臣有的為了加官得寵,也進貢珍奇的如意等。故宮博物院珍藏的如意中,就保存有進貢者題款的如意。據說:慈禧太後在六十壽辰時,在收受壽禮時,僅如意這項就收到了珍貴的精品八十件。如意還是皇帝選後的信物和憑證,也是帝後賞賜大臣親信的禮品,就連外國的一些使者有時也能得到皇帝饋贈的如意。 現今狀況如意吉祥,事事如意。在郵票的發行上也有選了如意圖案的。台灣於1966年發行了「清代如意」郵票,其圖案均出自清代的「白玉如意」、「珊瑚如意」、「紅木鑲寶如意」、「金漆如意」四件。丁卯年,郵電部發行了首日封,圖案為「兔捧如意」。1987年台灣再度發行了「清代如意」的郵票,表達了海峽兩岸同胞都希望以此來表達「事事如意」的真情永在。 更有意思的是如意譯成英文為「交好運」的意思,很多的外國人被它的吉祥名字和獨特精美的造型而吸引,購買了工藝品帶回國送給親朋好友。它為中外的文化交流、宏揚中華文化作出了貢獻。 道情詞《玉如意》道情是我國曲藝的一個類別。道情多以唱為主,以說為輔。有坐唱、站唱、單口、對口等表演形式。 《玉如意》是清朝流傳於江浙一帶的一篇道情詞,在江浙鄉下老一輩讀書人里是一部有代表性的勵志之作。傳說作者是江蘇泰興人嚴政新,因其母愛聽道情,故作《玉如意》。作者詳細資料失考。 《玉如意》內容是描述一個窮苦讀書人赫硯耕在窮困潦倒中奮發讀書最後考中狀元的故事。赫硯耕及其妻子鄔瓊英盡管生活困頓,飽受富親戚的白眼與欺凌,仍然不向生活低頭的過程描述尤為詳細而感人。老百姓稱為「苦不過《玉如意》」。也有同名的崑曲。腰帶小志

中國早期的服裝多不用紐扣,只在衣襟處縫上幾根小帶,用以系結,這種小帶的名稱叫「衿」。《說文·系部》:「衿,衣系也。」段玉裁註:「聯合衣襟之帶也。今人用銅鈕,非古也。」說的就是這種情況。為了不使衣服散開,人們又在腰部繫上一根大帶,這種大帶就叫腰帶,它與今天人們所用來系束褲裙的帶子名稱雖同,但作用並不一樣。

由於腰帶具有這種特殊的作用,所以古人對它十分重視,不論穿著官服、便服,腰間都要束上一帶。天長日久,腰帶便成了服裝中必不可少的一種飾物,尤其在禮見時,更是缺它不可。《南史·劉琎傳》:「(琎)方軌正直,……兄瓛夜隔壁呼?琎不答,方下床著衣立,然後應。瓛怪其久,琎曰:「向束帶未竟,其立操如此。」連兄弟之間夜裡見面說幾句話,都必須整衣束帶,否則就覺得有失禮貌。古人對禮節的重視,由此可見一斑。君臣之間更是如此。據歐陽修《歸田錄》記載,宋太宗夜召陶谷。谷至,見帝而立,卻不肯進去。太宗立即意識到這是因為自己沒有束帶的緣故,於是令左右取來袍帶,匆匆束之。陶谷見皇帝束上了腰帶,這才進去。在當時看來,皇帝召見侍臣而不束腰帶,同樣是失禮的行為,所以不能與他行君臣之禮。

古代腰帶名目繁多,形制也十分復雜。但總的來看,可分成兩類,一類以皮革為之,古稱「鞶革」,或稱「鞶帶」。一類以絲帛製成,古稱「大帶」,或稱「絲絛」。也有將這兩種腰帶統稱為大帶的。在秦漢以前,革帶主要用於男子,婦女一般多系絲帶。《說文·革部》:「男子帶鞶,婦人帶絲。」說的就是這個意思。不過,男子除了用皮帶外,也可系扎各種絲帶。如《詩經·曹風·鳲鳩》:「淑人君子,其帶伊絲。」鄭玄注雲:「其帶伊絲,謂大帶也。大帶用素絲,有雜色飾焉。」

據先秦文獻記載,當時的絲帶形制比較復雜,顏色、裝飾各不相同,上自天子,下至士庶,等級差別十分顯著。如《禮記·玉藻》所記:「大夫素帶,辟垂;士練帶,率下辟;居士錦帶;弟子縞帶。」又:「大夫大帶四寸。……天子素帶,朱里,終辟。」鄭玄註:「大夫以上以素,皆廣四寸;士以練,廣二寸。」甚至對帶子系結後下垂部分的長短尺寸,都有嚴格的制度:「紳長制,士三尺,有司二尺有五寸。」

所謂「紳」,就是指帶子末端的下垂部分。《論語˙衛靈公》記:「子張書諸紳。」宋邢昺註:「以帶束腰,垂其餘以為飾,謂之紳。」因為紳是帶子末端的下垂部分,所以可提起來記事。當然,這是應急的做法。在一般情況下,官吏記事,是用一種手版,名「笏」,不用時就將它插在腰間,後來乾脆就把垂紳插笏的仕宦稱之為搢紳。搢就是插的意思。《晉書·輿服志》:「其有事則搢之於腰帶,所謂搢紳之士者,搢笏而垂紳帶也。」說的就是這種情況。以後還引申出鄉紳、紳士等名詞,專指那些具有一定身份和地位的人士,意思說他們具備了搢紳的資格。
至於婦女,雖然用不著搢笏,但腰帶系結以後,也有一部分垂下,這種下垂部分的名稱,在叫法上與男帶有些不同。明楊慎《丹鉛續錄》記:「古者婦人長帶,結者名曰綢繆。垂者名曰襳縭。結而可解曰紐;結而不可解曰締。」什麼叫「可解」,什麼叫「不可解」呢?用今天的話來解釋,分別指活結和死結。凡是打成環狀的活結,古時稱「紐」,而扣緊的死結則稱為「締」。《說文·系部》:「締,結可解也。」又「紐,系也。一曰結而可解。」說的正是這個意思。

關於腰帶的系束部位,古時也有明確規定。如《禮記·深衣》記:「帶,下毋厭髀,上毋厭脅,當無骨者。」孔穎達注釋說:「當無骨者,帶若當骨則緩急難中,故當無骨之處。此深衣帶於朝祭服之帶也。朝祭之帶,則近上」。故《玉藻》雲:「三分帶下,紳居二焉。是自帶以下四尺五寸也。」可見腰帶的系束部位,完全是根據各種服裝的不同形制而決定的。我們從戰國以至西漢時期的俑像上可以看出,凡穿繞襟深衣的婦女,腰帶多系在衣襟的尖端,以防衣服散開。這種衣帶的高度,就是視衣襟的高度而定的。革帶的系法與此不同,在革帶頂端的交接之處,一般都綴有一個固定的裝置,用時只要相搭即可,不必像絲帶那樣互相系結。綴在帶首的固定裝置,大體上也有兩種形制,一種作成鉤狀,稱為「鉤」,也稱「帶鉤」;另一種作成環狀,稱「鐍」,或稱「帶鐍」。

帶鉤一物在中國的出現,最早可上溯到春秋時期。在北京、河北、河南、山東以及山西等地的春秋墓中,都有帶鉤實物出土。文獻資料中也常常提到帶鉤的名稱。如《管子·小匡》:「管夷吾親射寡人中鉤。」《史記·齊太公世家》:「射中小白帶鉤」等等。

製作帶鉤的原料,大多採用金屬,如金、銀、銅、鐵等,也有用玉、石、骨、木做成的,但為數不多。帶鉤的造型,由於時代的不同和地區的差異,也有許多明顯變化。有的做成棒形,有的做成耜形,有的做成獸形,有的做成鳥形,有的做成人形,有的做成龍形,另外還有琴形、匙形及琵琶形等,不可盡述。帶鉤的製作工藝也很有特色,有的用刻,有的用嵌,有的用鏤,有的用錯,不一而足。正如《淮南子·說林訓》所記:「滿堂之坐,視鉤各異。」
帶鐍的出現比帶鉤要晚。目前所見的帶鐍實物,都是戰國以後的產物。所謂帶鐍,指的是一種環形帶扣,其形或方或圓,考究者附有扣針,用時將皮帶伸入扣內,然後插入扣針即可。由於它結紮起來比帶鉤牢固,所以受到普遍歡迎。三國以後,革帶用鐍者逐漸增多,而用鉤者卻日見減少,最後完全取代了帶鉤。後世流行的鉤洛帶、蹀躞帶以至金帶、玉帶等,都用帶鐍,而不用帶鉤,帶鉤的使命遂告結束。

帶鐍雖然是革帶上的一種裝置,但有時也可用於絲帶。這種絲帶與絲絛不同,它是以絲織物織成的一種寬闊的腰帶。史籍中常見有緄帶、織成帶等名稱,就是指這種腰帶。如《述異記》稱:「祖欣見形詣僧榮沈床上有一織成寶飾絡帶。」《東觀漢記》:「鄭(鄧)遵破匈奴,於是上賜金剛鮮卑緄帶一具。」在這種緄帶及織成帶的首部,就綴有一個金屬帶鐍。《後漢書·輿服志》記命婦服飾:「自公主封君以上皆帶綬,以采組為緄帶,各如其綬色。黃金辟邪,首為帶鐍,飾以白珠。」由此可見,這種飾有帶鐍的腰帶,不僅可以用於男子,同時也可用於婦女。

6. 給台灣人送禮物,要送點什麼

送中國歷史

7. 台灣人有什麼結婚習俗

在中國,各民族人民都有著自己民族的風俗節日。各族人民按照自己的習俗,舉行各種各樣的慶祝活動,具有各自濃厚的民族獨特風采。其中婚嫁風俗最能代表各民族的文化特色。

台灣年輕人的婚禮儀式多種多樣,歸納起來不外乎分傳統形式的婚禮和現代形式的婚禮兩大類。

傳統形式的婚禮今天在台灣仍有很大的影響。這是因為台灣人口的絕大部分都是大陸閩粵及各地移民的後代,在大陸先民開發和建設台灣的過程中,他們始終牢牢保持著從家鄉帶到台灣的文化習俗,並一代代地繼承和發揚著。即使是到了現代社會,許多傳統習俗依然保持得很好,反映在年輕人的婚禮上,這種傳統顯得尤為突出。在充滿時尚的現代生活方式中,許多年輕人仍選擇古老的傳統婚禮方式,不但透著中華傳統文化的氣息,而且也有著另外的一種與眾不同。下聘禮、坐花轎、吹吹打打娶新娘,拜天地、拜高堂、夫妻對拜鬧新房,是許多傳統婚禮中的經典內容。而這一對新人,雖然身上的行頭是西式的,但結婚的禮儀可是地地道道中國傳統的。先是送糖,再點煙,上了茶水,收禮錢。祝福的歌聲唱出了美滿與歡顏。如今在台灣,以現代方式結婚的年輕人也不少。你看這個在台北舉辦的台北婚紗節,就有不少的新人趕來參加。婚紗、禮花、新郎、新娘,眾多的嘉賓,一派歡樂的海洋。還有婚齡超過二十年的新郎、新娘們,也趕來湊個熱鬧,重溫往日那激動人心的日子。像這樣的集體婚禮在台灣各地還有很多,無論是台北、台中還是台南,都有許多的台灣年輕人參加這樣的集體婚禮,用眾人共同的祝福,來祝願自己美好的未來。在台灣,傳統與時尚的結合已經成為了許多台灣年輕人新的選擇。

說到台灣的婚俗就不能不提到台灣高山族的婚禮。與祖國其他地區的少數民族一樣,台灣高山族新人們的婚禮也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例如魯凱人的哭婚、搶婚、背新娘,排灣人出嫁前要打鞦韆,阿美人的新郎逃婚,賽夏人結婚時去栽松樹等都是台灣高山族獨特的婚俗形式。台灣青年各種各樣的婚禮,不僅喜慶、吉祥,而且熱鬧、好玩。新人們總是想方設法地使自己的人生大事過得精彩而有意義。其實透過熱鬧的婚禮,我們感受到的還是台灣年輕人對吉祥快樂的追求。

西方國家在教堂舉行婚禮是一種宗教的儀式,教堂在西方也叫教堂做聖堂而其中的神父、牧師也被稱為神的使者或最接近神的人。西安婚禮司儀新人在教堂舉行婚禮可以得到神的辟佑、驅走所有的不祥和邪惡的魔鬼,當然新人們也會在眾目下接受神的祝福。西方的婚禮則是莊重嚴肅,又美麗浪漫,令人難忘!《聖經》中說,在遠古時代,男子向女子求婚所用證物就是指環。九世紀時,教皇尼古拉一世頒布法令,規定男方贈送婚戒給女方是正式求婚不可缺少的程序。新娘禮服的色彩代表著傳統,也有其特定的含義,例如白色代表純潔的童貞。美國、英國新娘選用黃色禮服則象徵愛神和富足。中西方婚禮對比首先,是在傳統結婚儀式上面。中國的傳統婚俗有「三書六禮」傳統婚禮「三拜九叩」這些繁俗禮節。所謂「三書」,就是指聘書、禮書、迎親書。(聘書:訂親之書,男女雙方正式締結婚約。納吉(過文定)時用。禮書:過禮之書,即禮物清單,詳盡列明禮物種類及數量。納征(過大禮)時用。迎親書:迎娶新娘之書。結婚當日(親迎)接新娘過門時用。)而「六禮」是指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納采:古時婚禮之首,屬意女方時,延請媒人作謀,謂之納采,今稱提親。問名:男方探問女方之姓名及生日時辰,以卜吉兆,謂之問名,今稱合八字。納吉:問名若屬吉兆,遣媒人致贈薄禮,謂之納吉,今稱過文定或小定。納征:奉送禮金、禮餅、禮物及祭品等,即正式送聘禮,謂納征,今稱過大禮。請期:由男家請算命先生擇日,謂之請期,又稱乞日、今稱擇日。

親迎:新郎乘禮車,赴女家迎接新娘,謂之親迎。)而在這之間更有換庚譜、過文定、過大禮、安床等一系列的活動。而在這些活動中有著大量的禁忌和禮俗,比如新娘嫁妝中要有剪刀(蝴蝶雙飛)、痰盂(子孫桶)、尺(良田萬頃)、片糖(甜甜蜜蜜)、銀包皮帶(腰纏萬貫)、花瓶(花開富貴)、銅盆及鞋(同偕到老)、龍鳳被、床單及枕頭一對、兩雙用紅繩捆著的筷子及碗(有衣食)、七十二套衣服。傳統婚禮西安婚禮司儀用扁柏、蓮子、龍眼及利是伴著(豐衣足食)等物,每樣物品都有其不同的含義。同時,在婚禮進行時也有一定的順序,按一般的情況,在整個婚禮過程中有:祭祖(男方在出門迎娶新娘之前,先祭拜祖先。)、出發(迎親車隊以雙數為佳。)、燃炮(迎親禮車行列在途中,應一路燃放鞭炮以示慶賀。)、等待新郎(禮車至女方家時,會有一男童侍持茶盤等候新郎,新郎下車後,應賞男孩紅包答禮,再進入女方家。)、討喜(新郎應持捧花給房中待嫁之新娘,此時,新娘之閨中密友要攔住新郎,不準其見到新娘,女方可提出條件要新郎答應,通過後才得進入。)、拜別(新人上香祭祖,新娘應叩拜父母道別,並由父親蓋上頭紗,而新郎僅鞠躬行禮即可。)、出門(新娘應由福高德劭女性長輩持竹篩或黑傘護其走至禮車,因為新娘子在結婚當天的地位比誰都大,因此不得與天爭大。)、禮車(在新娘上禮車後,車開動不久,女方家長應將一碗清水、白米撒在車後,代表女兒已是潑出去的水,以後的一切再也不予過問,並祝女兒事事有成,有吃有穿。)、擲扇(禮車起動後,新娘應將扇子丟到窗外,意謂不將壞性子帶到婆家去,扇子由新娘的兄弟拾回,擲扇後必須哭幾聲,且在禮車之後蓋竹篩以象徵繁榮。)、燃炮(由女方家至男方家的途中,同樣要一路燃放禮炮。)、摸橘子(迎新車隊到達新郎家時,由一位拿著橘子或蘋果的小孩來迎接新人,新娘要輕摸一下橘子,並贈紅包答禮。這兩個橘子要放到晚上,讓新娘親自剝皮,意謂招來長壽。)、牽新娘(新娘由禮車走出時,應由男方一位有福氣之長輩持竹篩頂在新娘頭上,並扶新娘進入大廳。進門時,新人絕不可踩門檻,而應橫跨過去。)、喜宴(時下頗流行中西合璧式的婚禮,大都在晚上宴請客人同時舉行觀禮儀式,在喜宴上,新娘可褪去新娘禮服,換上晚禮服向各桌一一敬酒。)、送客(喜宴完畢後,新人立於家門口送客,須端著盛香煙、喜糖之茶盤。)、鬧洞房(新人被整之災情大小,端視新人是否曾在其他的婚禮上戲弄別人,或平素待人夠不夠忠厚等。)、三朝回門(在婚後第三天,新婦由夫婿陪同下,帶備燒豬及禮品回娘家祭祖,甚至小住一段日子,然後再隨夫婿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