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皮帶類別 » 什麼是手工傳統皮帶
擴展閱讀
洗碗保暖手套破了怎麼辦 2025-02-09 12:08:47
撿板栗戴什麼手套 2025-02-09 12:04:21
皮帶烤肉什麼意思 2025-02-09 11:58:52

什麼是手工傳統皮帶

發布時間: 2022-07-27 09:15:14

1. 皮帶有哪幾種 怎麼樣

皮帶是男人身上的三寶之一,自然有很多道道啦。

1.皮帶的意義

要買皮帶,首先要認清為什麼而買皮帶。

如果是休閑裝如牛仔等,那麼系緊褲子自是第一要義,還或多或少有些裝飾作用(有可能露皮帶出來也有可能根本不露)。

如果是商務場合為了扎緊褲子使褲子不掉下去的話,那我建議弄條100以內全皮的足矣。因為合適腰圍的褲子是下半身穿的好的首要標准。如果您褲子太鬆了還想穿的好,那我建議您先花一兩百去改褲子,而不是打皮帶的主意。如果您肚子實在太大褲子實在提不上去,那麼我建議您去買吊褲帶(關於吊褲帶的推薦,後文也有提及)。

好啦,話說有人要問啦,皮帶不是為了扎緊褲子,那是為了啥呀。其實,在現代禮儀場合,皮帶早就成為了手錶一樣的男人珠寶,認清這一點,對選購皮帶以及佩戴皮帶非常重要。

2.不同場合的皮帶

在不同場合,不同著裝的條件下,既然目的不同,自然皮帶也就分出了不同的類型

休閑皮帶

休閑皮帶大多以美國西部風及美國工裝范為主。休閑裝從帶扣分類,大概分以下三種:

1.針扣:

日字扣

八角扣

武士扣

麻花扣

雙針扣

關於針扣的工藝嘛,也有很多說的,石洗,鏡面等,單買個頂級的手打帶扣一般在250左右,普通的嘛50左右。材料有黃銅或紫銅或鎳白銅或不銹鋼,價格都差不多。

2. 如何製作一條手工皮帶

根據個人喜好選擇寬度以及長度、


所需材料:綵線

3. 什麼是PU皮帶

PU皮一般指超纖皮。

超纖皮全稱是「超細纖維增強皮革」,俗稱」PU皮「。它具有極其優異的耐磨性能,優異的透氣、耐老化性能,柔軟舒適,有很強的柔韌性以及現在提倡的環保效果。

超纖皮的手感如真皮般柔軟,超纖皮,屬於合成皮革中的一種新研製開發的高檔皮革,屬於新型的皮料種類。因其具有耐磨、耐寒、透氣、耐老化、質地柔軟、環保以及外觀漂亮等優點,已成為代替天然皮革的最理想選擇。

實踐證明,超纖皮的各項優良性能是天然皮革無法取代的,從國內外的市場來分析,超纖皮也已大量取代了資源不足的天然皮革。採用超纖皮做箱包、服裝、鞋、車輛和傢具的裝飾,已日益得到市場的肯定,其應用范圍之廣,數量之大,品種之多,是傳統的天然皮革無法滿足的。

(3)什麼是手工傳統皮帶擴展閱讀

PU皮的特點:

1、耐折牢度可以和天然皮革相媲美。常溫彎曲達到20萬次無裂紋低溫(-20℃)彎曲3萬次無裂紋(耐溫性、機械性好)。

2、伸長率適中(皮感好)。

3、撕裂強度和剝離強度較高(耐磨性、撕裂力、拉力強度高)。

4、從生產到使用不會有任何污染,環保性能優越。

國外一些頂級的超纖皮極具科技含量,會比真皮更貴,用於高端領域的應用。超纖皮的外觀效果最像真皮,其產品的厚薄均勻性、撕裂強度、色彩鮮艷度及革面利用率等方面還優於天然皮革,已經成為當代合成革的發展方向。

超纖皮表面如有臟污,可用高標號汽油或清水擦洗,切不可用其它有機溶劑或帶有鹼性的物質擦洗,以防質量受損。超纖皮使用條件:熱定型溫度100℃時不超過25分 鍾,120℃時不超過10分鍾,130℃時不超過5分鍾。

4. 手工皮帶製作為什麼不使用電動打磨封邊

因為是手工製作所以不能使用電動工具來打磨封邊。而且電動打磨封邊容易破壞皮帶的柔韌性以及光滑度。

5. 急急急急急,求中國腰帶的發展從唐代到清朝,腰帶的系法(男女),材料,等級地位,用途。謝謝各位,要詳

腰帶:用來束腰的帶子,褲帶。若是皮革的,俗語也稱皮帶。
作用
中國早期的服裝多不用紐扣,只在衣襟處縫上幾根小帶,用以系結,這種小帶的名稱叫「衿」。《說文·系部》:「衿,衣系也。」段玉裁註:「聯合衣襟之帶也。今人用銅鈕,非古也。」說的就是這種情況。為了不使衣服散開,人們又在腰部繫上一根大帶,這種大帶就叫腰帶,它與今天人們所用來系束褲裙的帶子名稱雖同,但作用並不一樣。 由於腰帶具有這種特殊的作用,所以古人對它十分重視,不論穿著官服、便服,腰間都要束上一帶。天長日久,腰帶便成了服裝中必不可少的一種飾物,尤其在禮見時,更是缺它不可。《南史·劉琎傳》:「(琎)方軌正直,……兄瓛夜隔壁呼?琎不答,方下床著衣立,然後應。瓛怪其久,琎曰:「向束帶未竟,其立操如此。」連兄弟之間夜裡見面說幾句話,都必須整衣束帶,否則就覺得有失禮貌。古人對禮節的重視,由此可見一斑。君臣之間更是如此。據歐陽修《歸田錄》記載,宋太宗夜召陶谷。谷至,見帝而立,卻不肯進去。太宗立即意識到這是因為自己沒有束帶的緣故,於是令左右取來袍帶,匆匆束之。陶谷見皇帝束上了腰帶,這才進去。在當時看來,皇帝召見侍臣而不束腰帶,同樣是失禮的行為,所以不能與他行君臣之禮。
樣式
古代腰帶名目繁多,形制也十分復雜。但總的來看,可分成兩類,一類以皮革為之,古稱「鞶革」,或稱「鞶帶」。一類以絲帛製成,古稱「大帶」,或稱「絲絛」。也有將這兩種腰帶統稱為大帶的。在秦漢以前,革帶主要用於男子,婦女一般多系絲帶。《說文·革部》:「男子帶鞶,婦人帶絲。」說的就是這個意思。不過,男子除了用皮帶外,也可系扎各種絲帶。如《詩經·曹風·鳲鳩》:「淑人君子,其帶伊絲。」鄭玄注雲:「其帶伊絲,謂大帶也。大帶用素絲,有雜色飾焉。」 據先秦文獻記載,當時的絲帶形制比較復雜,顏色、裝飾各不相同,上自天子,下至士庶,等級差別十分顯著。如《禮記·玉藻》所記:「大夫素帶,辟垂;士練帶,率下辟;居士錦帶;弟子縞帶。」又:「大夫大帶四寸。……天子素帶,朱里,終辟。」鄭玄註:「大夫以上以素,皆廣四寸;士以練,廣二寸。」甚至對帶子系結後下垂部分的長短尺寸,都有嚴格的制度:「紳長制,士三尺,有司二尺有五寸。」
男子樣式
所謂「紳」,就是指帶子末端的下垂部分。《論語˙衛靈公》記:「子張書諸紳。」宋邢昺註:「以帶束腰,垂其餘以為飾,謂之紳。」因為紳是帶子末端的下垂部分,所以可提起來記事。當然,這是應急的做法。在一般情況下,官吏記事,是用一種手版,名「笏」,不用時就將它插在腰間,後來乾脆就把垂紳插笏的仕宦稱之為搢紳。搢就是插的意思。《晉書·輿服志》:「其有事則搢之於腰帶,所謂搢紳之士者,搢笏而垂紳帶也。」說的就是這種情況。以後還引申出鄉紳、紳士等名詞,專指那些具有一定身份和地位的人士,意思說他們具備了搢紳的資格。
女子樣式
至於婦女,雖然用不著搢笏,但腰帶系結以後,也有一部分垂下,這種下垂部分的名稱,在叫法上與男帶有些不同。明楊慎《丹鉛續錄》記:「古者婦人長帶,結者名曰綢繆。垂者名曰襳縭。結而可解曰紐;結而不可解曰締。」什麼叫「可解」,什麼叫「不可解」呢?用今天的話來解釋,分別指活結和死結。凡是打成環狀的活結,古時稱「紐」,而扣緊的死結則稱為「締」。《說文·系部》:「締,結可解也。」又「紐,系也。一曰結而可解。」說的正是這個意思。
關於腰帶的系束部位,古時也有明確規定。如《禮記·深衣》記:「帶,下毋厭髀,上毋厭脅,當無骨者。」孔穎達注釋說:「當無骨者,帶若當骨則緩急難中,故當無骨之處。此深衣帶於朝祭服之帶也。朝祭之帶,則近上」。故《玉藻》雲:「三分帶下,紳居二焉。是自帶以下四尺五寸也。」可見腰帶的系束部位,完全是根據各種服裝的不同形制而決定的。我們從戰國以至西漢時期的俑像上可以看出,凡穿繞襟深衣的婦女,腰帶多系在衣襟的尖端,以防衣服散開。這種衣帶的高度,就是視衣襟的高度而定的。革帶的系法與此不同,在革帶頂端的交接之處,一般都綴有一個固定的裝置,用時只要相搭即可,不必像絲帶那樣互相系結。綴在帶首的固定裝置,大體上也有兩種形制,一種作成鉤狀,稱為「鉤」,也稱「帶鉤」;另一種作成環狀,稱「鐍」,或稱「帶鐍」。 帶鉤一物在中國的出現,最早可上溯到春秋時期。在北京、河北、河南、山東以及山西等地的春秋墓中,都有帶鉤實物出土。文獻資料中也常常提到帶鉤的名稱。如《管子·小匡》:「管夷吾親射寡人中鉤。」《史記·齊太公世家》:「射中小白帶鉤」等等。
製作帶鉤的原料,大多採用金屬,如金、銀、銅、鐵等,也有用玉、石、骨、木做成的,但為數不多。帶鉤的造型,由於時代的不同和地區的差異,也有許多明顯變化。有的做成棒形,有的做成耜形,有的做成獸形,有的做成鳥形,有的做成人形,有的做成龍形,另外還有琴形、匙形及琵琶 腰帶
形等,不可盡述。帶鉤的製作工藝也很有特色,有的用刻,有的用嵌,有的用鏤,有的用錯,不一而足。正如《淮南子·說林訓》所記:「滿堂之坐,視鉤各異。」 帶鐍的出現比帶鉤要晚。目前所見的帶鐍實物,都是戰國以後的產物。所謂帶鐍,指的是一種環形帶扣,其形或方或圓,考究者附有扣針,用時將皮帶伸入扣內,然後插入扣針即可。由於它結紮起來比帶鉤牢固,所以受到普遍歡迎。三國以後,革帶用鐍者逐漸增多,而用鉤者卻日見減少,最後完全取代了帶鉤。後世流行的鉤洛帶、蹀躞帶以至金帶、玉帶等,都用帶鐍,而不用帶鉤,帶鉤的使命遂告結束。 帶鐍雖然是革帶上的一種裝置,但有時也可用於絲帶。這種絲帶與絲絛不同,它是以絲織物織成的一種寬闊的腰帶。史籍中常見有緄帶、織成帶等名稱,就是指這種腰帶。如《述異記》稱:「祖欣見形詣僧榮沈床上有一織成寶飾絡帶。」《東觀漢記》:「鄭(鄧)遵破匈奴,於是上賜金剛鮮卑緄帶一具。」在這種緄帶及織成帶的首部,就綴有一個金屬帶鐍。《後漢書·輿服志》記命婦服飾:「自公主封君以上皆帶綬,以采組為緄帶,各如其綬色。黃金辟邪,首為帶鐍,飾以白珠。」由此可見,這種飾有帶鐍的腰帶,不僅可以用於男子,同時也可用於婦女。

唐:《新唐書 五行志》中載:高宗嘗內宴,太平公主紫衫玉帶... ...。帝與後笑曰:女子不可為武官,何為此裝束?「玉帶」為古代地位級別的象徵。所謂玉帶,通常是指用玉裝飾的皮革制的腰帶即革帶。這種裝飾革帶用的玉製品,稱為「帶銙(kuǎ,音垮)」,俗稱玉帶板。早期的玉帶是一種蹀躞(diéxiè音碟謝)帶,即革帶上面綴玉的同時又綴有許多勾環之類,用以鉤掛小型器具或佩飾等物。蹀躞帶只有一根鞓(tīng,音廳),一付帶扣,不用鉈(tā,音它)尾。據記載,蹀躞帶最早出現在戰國時代,由胡人騎士傳入內地的。最初的裝飾部位主要在腹前正中腰帶兩端的連接處,重點是帶鉤,既有玉質帶鉤,也有銅質帶鉤。南北朝以後演變為革鞓上只綴方型帶銙的玉帶。隋唐時期玉帶被定製為官服專用。唐宋時期玉帶就已經盛行。唐代曾有朝廷定製,規定有"大帶制度",以帶上的裝飾品質地和數量區別官品等級。一品官以下佩帶刀子和?石,文武三品官以上佩玉帶、四、五品官佩金帶,六、七品官佩銀帶。屆時的玉帶大多是雙鞓、雙扣、雙鉈尾的。通常,革鞓上面套有錦緞帶套,帶銙即玉帶板綴在帶套上。帶銙的數量多少取決於官員的級別地位。五代和宋時期,單鞓和雙鞓的玉帶同時並用。總的說來,從鞓、帶扣和鉈尾的數量來分類,玉帶可分作:單鞓、單扣、無鉈尾;單鞓、單扣、單鉈尾;雙鞓、雙扣、單鉈尾;雙鞓、雙扣、雙鉈尾;三鞓三扣雙鉈尾(原來的前鞓被一分為二,三台處多一插接式暗帶扣)等幾種制式。在使用雙鞓的情況下,前鞓兩端均鑽有穿插扣針用的小孔,鞓的末端綴有鉈尾,穿過帶扣後,鉈尾在後腰際垂向地面,取「順下」之意。後鞓的兩端裝有帶扣,通常用金屬製成,但是也發現過用玉製成的帶扣。五代時期的玉帶,前鞓不鑲玉,後鞓綴有7塊方形玉板,號稱「排方」。宋朝玉帶,前鞓綴有2 – 6塊帶板,後鞓是排方。北方草原民族非常喜愛腰飾,所以在蒙古族入主中原之後,上層社會腰佩玉帶的風尚得到進一步的發揚。遼金時期的玉帶已接近明制,帶板數約20塊左右,圖案大多為春水秋山、獵狗、天鵝、海東青之類,雕工考究。只不過桃形帶板的朝向比較亂,有朝上的也有朝下的。實際上,至少到了元朝,革帶的帶銙形狀和數量就已經程式化了。但是,直到明朝早期,帶銙數量還允許在16 - 25塊之間不等。明代腰佩玉帶的風尚隨著治玉業的發達而繼續興盛。這個時期對於佩玉帶的制度有所放寬,但對不同級別官員使用玉帶的質地、形狀、數量、紋飾,仍然有明文規定。洪武十五年明政府對於玉帶的佩帶制訂了硬性規定。明張自烈《正字通》戌集上·銙字條:「明制,革帶前合口處曰三台,左右排3圓桃。排方左右曰魚尾(鉈尾),有輔弼2小方。後7枚,前大小13枚。」這是臣僚所用的玉帶,總共20銙。皇帝玉帶為24銙。當注意的是,圓桃尖端的朝向甚為重要。按明朝的制式,左右兩排圓桃,其尖端都朝向後腰。從正面觀看,3個尖朝左,3個尖朝右。藏品中的帶板,其圓桃尖端的朝向可以從帶板上面的圖案來判斷。有的藏品帶板中的圓桃,尖端朝上或朝下,也有的左右朝向混亂。這樣的帶板不是標准明制,恐系遼金等北方少數民族使用;或系後世仿品,仿製者不懂制式,憑空想像出來的。 在很多古裝電視劇里,無論皇帝還是臣僚,都是用一條寬布帶子束腰,有的只不過寬布帶上面多了幾塊玉飾而已。這種玉帶與實際生活中玉帶的差距已經近乎於離譜。尤其是是明朝的腰帶,明朝開國之初便已規定為革帶,帶上綴有帶銙,即按官員品級的不同分別用玉、金、銀、銅、烏角等不同材料製作的裝飾板。這樣的革帶也就分別稱之為玉帶、金帶、銀帶等等,其中以玉帶最為尊貴,一品以上官員才能使用。 腰帶裝上這許多裝飾品之後就變得相當長,而官員們腰腹一般沒有那麼粗,故明朝的革帶是束而不系的,只用細繩系於腋下衣肋之際。於是,明朝的革帶不象唐宋時代那樣起束腰作用,而變成純粹裝飾的用具了。只有著軍裝或穿甲胄者,其革帶才真正系在腰上。然而革帶與衣服相襯之下,確實起著顯著的裝飾作用,使著衣人顯得十分華貴,氣度大方。由於革帶束而不系,僅懸於腰際,有時會向上仰至胸部,有時會向下垂至腹部,為了保持平衡,必須用手扶著。另外,兩只鉈尾也就失去原來的意義,乾脆也貼在革帶上,作為裝飾之用。據說,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玉帶就是束而不系的。當他的玉帶上仰到胸部時,表明他心情很好。反之,當他的玉帶下垂到腹部以下時,則表明皇帝要大發雷霆之怒,甚至要殺人。另外,三寶太監下西洋的鄭和塑像上所系的玉帶就是上仰到胸部的。 清代開始,官方玉帶使用制度被廢除,但玉帶仍然成為一種純粹的裝飾品盛行於民間,清代玉帶不再具有很完整的形式,主要以帶鉤,帶扣為主,部分成為純賞玩器不再具有佩帶的實用價值。
永泰公主墓壁畫:... ...腰垂紅色腰帶的唐朝女子形象... ...。《唐書.車服志》對帝、後、太子、諸臣服飾都有詳細說明。缺胯袍是唐朝男子主要服飾,自帝至役皆用,《釋名》中對該服飾包括腰帶都有詳細解說。唐高宗規定大臣常服:親王至三品......腰帶用玉帶鉤;五品以上......腰帶用草金鉤;六品......腰帶用犀鉤;七品......腰帶用銀銙(環扣);九品......腰帶用瑜石帶鉤。參考《新唐書.車服志》很詳細。

宋朝基本沿襲唐朝服飾,只是帝後服飾略有刪減。宋代貴婦服飾、腰帶參見(山西永樂宮壁畫)。宋朝官服......束大帶、革帶;官吏公服......束革帶。宋朝婦女襦裙,在腰間正中部位配上飄帶和環狀飾物,為了壓住裙幅,不致隨風飄飛,也便於活動,史書稱作「玉環綬」。宋朝命婦服飾沿用唐制,裙腰上有雙帶,開襠褲的帶子綴在腰部正中,開片褲的雙帶綴在右側帶長約一尺八寸,這是內著褲的帶子,有裙遮擋,不是外見腰帶。宋朝品官一般外束羅料大帶。詳細參考《宋史.輿服志》有明確記載。

元代的服裝制度與遼金相似。元朝建立後,宮中服制長期延用宋式。直到l321年元英宗時期才參照古制,制定了天子和百官的服制。服裝以長袍為主,男子的公服多從漢族習俗,婦女下穿曳地長裙,在腰的左側,還垂有一條綬帶,帶上打有一結;貴族便服用革帶。網路「元朝服裝圖片素材」查看66幅元朝服飾圖。參考《元史.輿服志》詳細記載。

明朝服飾屬於漢族傳統服飾體系,在經過元代蒙古人統治之後,明朝恢復漢族的傳統,明太祖朱元璋重新制定了服飾制度。
明代男裝以方巾圓領為代表形式,儒生所著襕衫與當今舞台上京劇書生的服飾極為相似。......皂絛軟巾垂帶。
褶紋裝飾十分講究。有一種名為彩條裙,每條選用一種顏色緞,每條色緞上綉出花鳥紋飾,帶邊鑲以金線可成為獨立的條帶,將數條這樣的各種彩條拼合在腰帶上,就成為彩條飄舞的裙子,因此取名「鳳尾裙」。
明朝立國不久,就下令禁穿胡服,恢復了唐朝衣冠制度,法服與常服又得以並行了,整體上大致恢復漢人衣冠。明代的貴婦多是穿紅色大袖的袍子,一般婦女只能穿桃紅、紫綠及一些淺淡的顏色。平日常穿的是短衫長裙,腰上系著綢帶,裙子寬大,樣式很多。
帝後、官吏資料參見《明會典》、明代太監劉若愚《酌中志》、《明史·輿服志》。明代圓領大袖衫為儒士所穿的服飾,與其他官吏一樣,都有詳細的制度。如「生員衫,用玉色布絹為之,寬袖皂緣,皂條軟巾垂帶。凡舉人監者,不變所服。」張廷玉《明史》中有專門記載錦衣衛服飾的。

清朝順治九年(1652)欽定《服色肩輿條例》頒行,從此廢除了濃厚漢民族色彩的冠冕衣裳。
清代女裝旗袍不束帶,到晚清時都市婦女已去裙著褲。清朝只有男子部分裝束有腰帶。同治年間,流行藍緞地鑲闊邊的綢褲帶,帶寬一丈或數丈,帶端有綉紋。無論著裙著褲均有系帶的習俗。腰帶系後垂至膝下為尚。
清朝各級服飾參見《大清會典》和《大清通禮》有詳解。

無論哪個朝代,自帝後始,只要有官階者,皆以玉帶分等級,便裝用革帶,女人用絲絛帶。武者用大革帶、絲巒板帶或絛。

6. 怎麼選牛筋皮帶


牛筋腰帶,又名涼帶,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源於乾隆年間,由東昌府一位藝人所創。


牛筋腰帶選用魯西優質牛筋、牛皮為原料,經過多道獨特的民間傳統工藝精心手工編制而成,具有清涼透氣、驅蚊蟲、斂正氣及束腰健身的獨特效能。


花樣有「古銅錢」、「單雙魚鱗」、「菊花」、「雙菊花」等。產品以疏密得當的點線,構成簡潔明快的圖案,舒展大方的造型,配以黑或深棕的色調,給人以古樸大方之美感。堅固硬挺,透氣性好,老幼皆宜。產品暢銷全國各地。

牛牛羊肉膻味主要來自牛羊肉中的揮發性脂肪酸,若在烹調前設法將其除掉或緩解,便可去除或減輕牛羊肉膻味。現介紹幾種除膻法,以供選用。

一、蘿卜去膻法將白蘿卜戳上幾個洞,放入冷水中和牛羊肉同煮,滾開後將牛羊肉撈出,再單獨烹調,即可去除膻味。

二、米醋去膻法將牛羊肉切塊放入水中,加點米醋,待煮沸後撈出牛羊肉,再繼續烹調,也可去除牛羊肉膻味。

三、綠豆去膻法煮牛羊肉時,若放入少許綠豆,亦可去除或減輕牛羊肉膻味。

7. 牛皮皮帶如何做成

很高興為您解答滿意望採納。
步驟:
1、挑選一塊植鞣皮,手感要好點,厚度是35-40的,不能低於35的,要不皮帶會很單薄。

2、將皮料裁下來。裁皮的時候,要利索,手不要抖。可以裁慢點,軌跡要保證直順。

3、裁好皮料後,可以按照個人的喜好,在皮面上塗上一層牛角油,然後放在太陽下曬它個3~4天,就可以養出顏色來了,而且顏色非常正。

4、這一步就是在皮帶上打孔了,先定好位置,然後打孔,鏟邊,最後打磨,打磨是個耗時間的活,不能急,慢慢磨吧。

5、上面的一切都做好後,就可以裝五金了。這款皮帶不需要裝皮帶頭,所有固定的工作都是由「和尚頭」來完成的,而且除了皮帶環,其它的基本上不用手縫線。

8. 腰帶穿搭有講究 小米米家有品皮帶評測

【IT168 評測】有句話說得很有道理,衣服褲子彰顯的是我們外在品質,而腰帶、手錶等配飾則體現的是一個人更深層面的東西,也就是我們經常所說到的氣質美。在許多大大小小的正式、半正式場合中,一條腰帶要是挑選不好,是能毀掉一整身搭配的。對於一個講究體面的男人來講,只有一條腰帶也是遠遠不夠的。那什麼樣的腰帶符合當今人們的主流審美?不同的服飾搭配分別穿哪種腰帶更能體現出男人的內在美?

近日小米米家有品商城中陸續上線了兩款皮帶,由深圳七面服飾提供。其中一款皮帶是專門搭配牛仔褲用的,另外一款則更偏向於正式的穿搭用,兩款均採用當今主流審美的設計風格,性價比秉承了小米一貫的高品質低價格的特點,材質上運用了義大利托斯卡納傳統植鞣工藝的100%頭層牛皮,價格低至99元。那麼如此低價的皮帶成品究竟是怎樣的品質,筆者帶著這樣的疑問拿到了這兩款產品,今天大家就跟我一塊看看吧。

學會穿搭,做體面的男人!

其實小編我也不是什麼時尚達人,也是問了懂行的朋友才學到了一點,要說這裡面的學問單開一門課程都能講好久。所以在文章之始,我想先向大家簡單總結5點腰帶在穿搭時應該注意的事情
,希望大家以後不會再讓懂行的人笑話:
1. 重要的事情說三遍,皮帶!皮帶!皮帶!講究的人都應該選擇皮帶,頭層牛皮為最佳之選。
2. 關於尺碼的選擇,買的時候要選好合適的尺碼,盡量挑選比褲子尺寸大一點點的皮帶,切忌打孔和裁剪!
3. 關於顏色的選擇,盡量與鞋子靠近,最好為同色。
4. 關於皮帶外觀,要麼你是萬人迷,要麼你是殺馬特,否則一定要選擇低調的樣式,腰帶扣最好選擇針扣設計,日字扣為最佳。
5. 通常情況下,牛仔褲應該搭配接近正方形腰帶扣的腰帶,休閑褲/正裝褲則搭配長方形腰帶扣的腰帶。

了解到皮帶的穿搭技巧以後,我們也可以更好地了解皮帶這類產品了,下面就進入主題!

由於小編比較瘦,腰圍大概2尺4的樣子,按照官網給出的尺碼范圍選擇了M號。

▲佩戴圖
實際佩戴起來大小感覺正合適,尺碼還是很準的,大家可以放心根據官方給出的尺碼范圍放心選購。
我拿到的這兩款腰帶除了顏色上有較大的區別以外,皮革材質處理上也有所不同,大家先來猜一猜哪條是搭配休閑褲的,哪條是搭配牛仔褲的?

我相信看完前文以後,大家應該都能夠猜出來,左邊這條黑色的皮帶正是搭配休閑褲/正裝褲用的。
七面頭層牛皮簡約休閑皮帶共有兩個配色,一款黑色一款褐色,我拿到手的是黑色款。要說這款皮帶好就好在完全遵循了主流的穿衣搭配理念,是一個很講究的產品
,既不張揚也不失個性,下面我們來仔細分析一下這兩款腰帶。

首先,腰帶扣採用了銀色長方形合金日字扣,它是歐美主流的款式,是萬年不會被淘汰掉的經典設計,加分!

第二,固定皮帶扣處的皮革採用英國COATS公司的CLASSIC系列線材進行手工縫和,線材採用了高韌性度的上蠟編制聚酯縫紉線,防潮耐磨,常被用於船帆等航海物品中,一針一線都能看出品質,加分!

第三,皮帶採用了3.8-4mm厚的整張進口頭層牛皮,皮革經過裁切、分條、磨底和封邊,全無加心層,貼身舒適度和耐用度更好,經過長久反復彎折也不會出現裂紋,加分!

第四,皮帶正面有一些紋理,可以比較清晰地見到牛皮特有的毛孔和粒紋,說明它採用的是頭層牛皮中的上等的全粒面牛皮,全力面牛皮就是指保留並使用動物皮原有表面的皮革,特點是摸起來很光滑,韌性、透氣性、美觀度更好,加分!

第五,作為貼身的物件,皮帶要全無污染
的才更健康,但不經處理的皮革會腐爛,所以上乘的真牛皮帶通常會用植物中萃取出的植物鞣劑進行加工,這樣就不會生成對人體造成危害的物質,同時保證皮革不會腐敗。
米家七麵皮帶採用義大利托斯卡納傳統植鞣工藝,這是一種從栗樹/白堅樹上萃取的植物單寧酸將牛皮鞣製成皮革的工藝,其生產出來的皮料在色澤、紋理方面更為出色,也不會產生對人體有害的物質
,加分!
第六,目前這條皮帶在米家售價99元,性價比很高,或許會成為將男人引向成熟之路的第一條皮帶。

牛仔款 和放盪不羈的「牛仔」們更搭

棕色這條是七面植鞣皮黃銅扣手工皮帶,也就是所謂的牛仔款,它比休閑款稍微貴一些,價格在139元。它的材質與休閑款相同,都是100%頭層牛皮+義大利植鞣工藝,那這個錢貴在哪兒了呢?
原來牛仔款相比休閑款多加入了一道傳統古法手工揉紋回軟工藝
,並通過了義大利植鞣革協會的「手掌印」品質管控保證,
皮料在色澤、皮感、柔軟度上更上一層樓
,經過歲月的打磨會留下獨有的印記,這種Feel非常適合放盪不羈的「牛仔」們。

正方形H65實心無鍍層黃銅腰帶扣,多重手工打磨的痕跡,彰顯十足的個性,同樣工藝的上蠟編制聚酯縫紉線,更加穩固。

同樣無夾心層的整層頭層牛皮+義大利植鞣工藝,柔軟度上確實要比休閑款皮帶要好一些。

實際穿搭效果

關於實際佩戴觀感的體驗上,七面頭層牛皮簡約休閑皮帶其實還是比較百搭的,可以良好搭配大多數的休閑款服飾上。

▲休閑款皮帶搭配休閑服飾
牛仔款皮帶更加適合平時穿戴,搭配牛仔褲顯得更「潮」一些,不過就盡量不要在正式場合穿搭了。

▲牛仔款自然是搭配牛仔服飾更有范
總結:

米家有品近日上市的這兩款皮帶可以說滿足了大多數男性對於不同風格的穿衣搭配需求,做工方面講究細節,用料上乘,用起來一點也不比那些成百上千元的大牌皮帶差。或許小米此次進軍服飾界,能像其手機一樣轟動整個行業,讓我們這些消費者享受到真正的實惠。
怎麼樣,看完了這篇以後,大家對穿衣搭配是否也有了全新的理解呢?

9. 腰帶的歷史

中國早期的服裝多不用紐扣,只在衣襟處縫上幾根小帶,用以系結,這種小帶的名稱叫「衿」。《說文·系部》:「衿,衣系也。」段玉裁註:「聯合衣襟之帶也。今人用銅鈕,非古也。」說的就是這種情況。為了不使衣服散開,人們又在腰部繫上一根大帶,這種大帶就叫腰帶,它與今天人們所用來系束褲裙的帶子名稱雖同,但作用並不一樣。
由於腰帶具有這種特殊的作用,所以古人對它十分重視,不論穿著官服、便服,腰間都要束上一帶。天長日久,腰帶便成了服裝中必不可少的一種飾物,尤其在禮見時,更是缺它不可。《南史·劉琎傳》:「(琎)方軌正直,……兄瓛夜隔壁呼?琎不答,方下床著衣立,然後應。瓛怪其久,琎曰:「向束帶未竟,其立操如此。」連兄弟之間夜裡見面說幾句話,都必須整衣束帶,否則就覺得有失禮貌。古人對禮節的重視,由此可見一斑。君臣之間更是如此。據歐陽修《歸田錄》記載,宋太宗夜召陶谷。谷至,見帝而立,卻不肯進去。太宗立即意識到這是因為自己沒有束帶的緣故,於是令左右取來袍帶,匆匆束之。陶谷見皇帝束上了腰帶,這才進去。在當時看來,皇帝召見侍臣而不束腰帶,同樣是失禮的行為,所以不能與他行君臣之禮。 古代腰帶名目繁多,形制也十分復雜。但總的來看,可分成兩類,一類以皮革為之,古稱「鞶革」,或稱「鞶帶」。一類以絲帛製成,古稱「大帶」,或稱「絲絛」。也有將這兩種腰帶統稱為大帶的。在秦漢以前,革帶主要用於男子,婦女一般多系絲帶。《說文·革部》:「男子帶鞶,婦人帶絲。」說的就是這個意思。不過,男子除了用皮帶外,也可系扎各種絲帶。如《詩經·曹風·鳲鳩》:「淑人君子,其帶伊絲。」鄭玄注雲:「其帶伊絲,謂大帶也。大帶用素絲,有雜色飾焉。」
據先秦文獻記載,當時的絲帶形制比較復雜,顏色、裝飾各不相同,上自天子,下至士庶,等級差別十分顯著。如《禮記·玉藻》所記:「大夫素帶,辟垂;士練帶,率下辟;居士錦帶;弟子縞帶。」又:「大夫大帶四寸。……天子素帶,朱里,終辟。」鄭玄註:「大夫以上以素,皆廣四寸;士以練,廣二寸。」甚至對帶子系結後下垂部分的長短尺寸,都有嚴格的制度:「紳長制,士三尺,有司二尺有五寸。」
至於婦女,雖然用不著搢笏,但腰帶系結以後,也有一部分垂下,這種下垂部分的名稱,在叫法上與男帶有些不同。明楊慎《丹鉛續錄》記:「古者婦人長帶,結者名曰綢繆。垂者名曰襳縭。結而可解曰紐;結而不可解曰締。」什麼叫「可解」,什麼叫「不可解」呢?用今天的話來解釋,分別指活結和死結。凡是打成環狀的活結,古時稱「紐」,而扣緊的死結則稱為「締」。《說文·系部》:「締,結可解也。」又「紐,系也。一曰結而可解。」說的正是這個意思。
運動腰帶
運動腰帶包括體育和休閑運動腰帶。現代休閑運動服飾更追求時尚與及舒適性。
運動腰帶風格充分體現運動功能及休閑舒適性,用料及工藝也比較講究,皮料柔軟、細膩,以小牛、羊皮為主,還有一些珍稀動物皮,如袋鼠、鱷魚等。通常手工製作為主,配件工藝精細,注重牢固及簡潔方便。色彩簡明明快鮮艷,充分體現時尚與體育休閑運動完美結合,突出體育運動健康精神。追求休閑生活高品質品味。
關於腰帶的系束部位,古時也有明確規定。如《禮記·深衣》記:「帶,下毋厭髀,上毋厭脅,當無骨者。」孔穎達注釋說:「當無骨者,帶若當骨則緩急難中,故當無骨之處。此深衣帶於朝祭服之帶也。朝祭之帶,則近上」。故《玉藻》雲:「三分帶下,紳居二焉。是自帶以下四尺五寸也。」可見腰帶的系束部位,完全是根據各種服裝的不同形制而決定的。我們從戰國以至西漢時期的俑像上可以看出,凡穿繞襟深衣的婦女,腰帶多系在衣襟的尖端,以防衣服散開。這種衣帶的高度,就是視衣襟的高度而定的。革帶的系法與此不同,在革帶頂端的交接之處,一般都綴有一個固定的裝置,用時只要相搭即可,不必像絲帶那樣互相系結。綴在帶首的固定裝置,大體上也有兩種形制,一種作成鉤狀,稱為「鉤」,也稱「帶鉤」;另一種作成環狀,稱「鐍」,或稱「帶鐍」。
帶鉤一物在中國的出現,最早可上溯到春秋時期。在北京、河北、河南、山東以及山西等地的春秋墓中,都有帶鉤實物出土。文獻資料中也常常提到帶鉤的名稱。如《管子·小匡》:「管夷吾親射寡人中鉤。」《史記·齊太公世家》:「射中小白帶鉤」等等。 製作帶鉤的原料,大多採用金屬,如金、銀、銅、鐵等,也有用玉、石、骨、木做成的,但為數不多。帶鉤的造型,由於時代的不同和地區的差異,也有許多明顯變化。有的做成棒形,有的做成耜形,有的做成獸形,有的做成鳥形,有的做成人形,有的做成龍形,另外還有琴形、匙形及琵琶形等,不可盡述。帶鉤的製作工藝也很有特色,有的用刻,有的用嵌,有的用鏤,有的用錯,不一而足。正如《淮南子·說林訓》所記:「滿堂之坐,視鉤各異。」
帶鐍的出現比帶鉤要晚。這幾年所見的帶鐍實物,都是戰國以後的產物。所謂帶鐍,指的是一種環形帶扣,其形或方或圓,考究者附有扣針,用時將皮帶伸入扣內,然後插入扣針即可。由於它結紮起來比帶鉤牢固,所以受到普遍歡迎。三國以後,革帶用鐍者逐漸增多,而用鉤者卻日見減少,最後完全取代了帶鉤。後世流行的鉤洛帶、蹀躞帶以至金帶、玉帶等,都用帶鐍,而不用帶鉤,帶鉤的使命遂告結束。
帶鐍雖然是革帶上的一種裝置,但有時也可用於絲帶。這種絲帶與絲絛不同,它是以絲織物織成的一種寬闊的腰帶。史籍中常見有緄帶、織成帶等名稱,就是指這種腰帶。如《述異記》稱:「祖欣見形詣僧榮沈床上有一織成寶飾絡帶。」《東觀漢記》:「鄭(鄧)遵破匈奴,於是上賜金剛鮮卑緄帶一具。」在這種緄帶及織成帶的首部,就綴有一個金屬帶鐍。《後漢書·輿服志》記命婦服飾:「自公主封君以上皆帶綬,以采組為緄帶,各如其綬色。黃金辟邪,首為帶鐍,飾以白珠。」由此可見,這種飾有帶鐍的腰帶,不僅可以用於男子,同時也可用於婦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