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皮帶類別 » 八路軍為什麼身體有皮帶
擴展閱讀
唐山都去哪裡買童裝 2025-02-09 13:43:39
人佛緣女裝質量怎麼樣 2025-02-09 13:39:08
膠貼皮衣上怎麼辦 2025-02-09 13:35:19

八路軍為什麼身體有皮帶

發布時間: 2022-07-27 02:19:50

Ⅰ 小紅軍衣服腰帶怎麼系

准備好紅軍腰帶,腰帶有一個鐵片,兩個固定扣,然後將腰帶沒有扣環的那一段對折,根據自己的腰的大小來調整折的長度,接著把鐵片插入到扣環裡面,鐵片與扣環剛好貼好。然後把固定環弄到貼近中間鐵片的地方,以固定腰帶對折的部分。最後把第二個固定環弄到對折的尾部即可。

Ⅱ 以前國民黨軍官軍服是什麼顏色的

國民革命軍的標准服制
國民革命軍的軍服沿用了北伐時期黃埔軍校學生軍的軍服樣式,以灰色棉布裁剪的中山裝為主,手持蘇制7.92毫米莫辛-納甘M1891式步槍,配大蓋帽、軍褲、皮帶和布綁腿,士兵足穿草鞋.軍官則配皮鞋。這種服裝在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後,基本上被沿用。中山裝式樣的上衣成為軍裝的基本制式,而大蓋帽由於不易製作,且不便於實戰,後改為布制野戰帽。
在抗戰初期。國民政府中央軍的夏常服主要以黃綠色為標准色,是由蔣介石聘請的德國顧問們建議使用的。讀已故歷史學家黃仁宇教授的文章可知,從1931年前後到1942年,這種顏色的夏季制服一直是國民政府中央軍主要採用的制服顏色,後來才換成土黃色的夏常服。除黃綠色軍服外,也有部分部隊在抗戰前後穿卡其色軍服(例如淞滬抗戰時期國民政府中央軍的第87師和第88師)。
在原地方軍閥部隊所屬的非嫡系雜牌軍中,北方部隊大多數以灰棉布制服為主,即使嫡系部隊也有不少穿灰布棉軍裝的。此外據文獻記載,兩廣部隊(李宗仁、白崇禧的桂軍,余漢謀的粵軍)穿著土黃色軍服。龍雲的滇軍則是藍綠色軍裝,這可能是受到法軍的影響。第一次世界大戰初期法軍就是穿著這種軍裝。
冬裝方面,無論中央軍還是雜牌部隊,都是以灰色棉布制服為主。所謂的灰色,實際是略帶淺藍色的灰色。在國外出版的大多相關書籍中,經常被描述成深藍色。這種誤解有可能是源於大戰後期來華美軍的回憶。當時的滇軍即穿著藍色棉製服,甚至還有一個師(陸軍暫編第19師�Τち��?接受了美軍裝備。
國民革命軍的上衣以中山裝為標准,但各個時期均有不同變化,如上衣的衣領、口袋式樣以及布料色澤等。直到1936年1月20日。國民黨頒布《陸軍服制條例》後,才將所有軍服統一:上衣為中山裝,衣領較寬,胸口袋無褶襞,袋蓋中央有尖角,胸口袋上緣是平齊的,位於第二顆鈕扣處,其它方面則和以前相同。

Ⅲ 在舉重的時候為什麼肚子下面要綁個皮帶呢有何作用

那是個防護用具,是為了保護腰部肌肉和軟組織不受傷害的.因為舉重有時會舉起比自己體重還要重的重量,所以要保護好腰部防止受傷,另外還可以把人體力量潛能最大發揮出來,以使全部力量用來舉起杠鈴.

Ⅳ 國民/革命軍有一段時間穿的軍裝是黃色的,有點像日軍的「昭五」式軍裝,那是什麼時候


國民革命軍中央軍單兵手持上刺刀的中正式步槍,後背大刀片。

德制師配備的槍彈主要有尖頭彈、圓頭彈和重尖彈三種,另外還有特種槍彈,例如反裝甲的鋼心彈等。尖頭彈供中正式系列步槍和捷克ZB26式輕機槍使用,圓頭彈供「漢陽造」使用。雖然四年式是7.92毫米口徑,但有一部分使用圓頭彈。重尖彈則專供二四式或三十年式重機槍使用。

德制M35鋼盔原是供新建立的德國空軍用,在接受中國約22萬頂的訂單後,德國陸軍總參謀部立即指示優先供給中國。據目前已知的記載,到1936年共進口了315000頂M35鋼盔,1937年開始裝備,到太平洋戰爭爆發,國民政府嫡系部隊都基本配發了M35。抗戰初期的山西忻口戰役中,前來增援的中央軍第85師(師長陳鐵)就因為佩戴M35鋼盔,而被日軍判定為主力部隊,遭到猛烈打擊。

德制師的軍服主要是棉質的。不過據88師的萬方澄回憶,當時冬天也有呢軍服、呢大衣,春秋有駝絨夾衣,夏天為卡其短袖衫和短褲。事實上,軍官確有呢質的軍服,尤其是所謂「甲種呢」的黃綠色軍常服。

軍用水壺為橢圓形,主要由水壺、水壺套及背帶三部分組成,非常具有中國特色(日式是平底的)。水壺套由橄欖綠色的帆布或呢制布料製成,到抗戰困難時期,通常只是一層棉布。中式水壺一直使用肩背帶,與後期將德式水壺掛在腰帶上不同。干糧袋(雜物袋)的形狀與德式略有不同,攜行方式則與早期德式的相同,也是用背帶跨肩,後來才改系在腰帶上。

中國仿德國1930式防毒面具外形與西班牙的類似,非德軍之圓筒裝具。鞏縣兵工廠在1934年(民國23年)向德國采購設備,准備自製防毒面具。1936年時日產量已達250副,型號定為二四式防毒面具。生產防毒面具的兵工廠還有金陵兵工廠、廣東面具廠(廣東面具廠後改名為42兵工廠所生產的型號,非按年號而定)等,型號有二三式、二四式、二七式及四二式。國民政府部隊所使用的防毒面具圓筒裝可能來自於法國在二次大戰之前製作過的防毒面具圓筒裝,其特徵是增強紋是橫的,不像德軍二次大戰中所用的直紋。國民革命軍由於數量眾多,且物資缺乏,所以防毒面具沒有全部裝備,只是配發給國民革命軍嫡系部隊和一些特殊兵種,如防空兵,炮兵等部隊。由於侵華日軍不履行日內瓦公約,大肆使用毒氣,加之國軍防毒面具的裝備不足,就給廣大中國抗戰官兵帶來了慘重的傷亡。

中國是使用德國毛瑟手槍最多,並將其發揮到了極致的國家,它被親切地稱為「盒子炮」、「駁殼槍」、「匣槍」、「快慢機」等。另外毛瑟手槍還有一個鮮為人知的名稱-「自來得」,事實上這是它在中國比較正式的通稱。它的正式名稱是毛瑟軍用手槍(MauserMilitaryPistol)。毛瑟廠在1895年12月11日取得專利,隔年正式生產。由於其槍套是一個木盒,因此在中國也有稱為匣槍的。有全自動功能的,又稱快慢機,毛瑟廠則稱之為速射型(Schnellfeuer),在1931年5月量產。另一個較少人知道的名稱是自來得手槍,許多人以為只有速射型稱為自來得,這是不正確的,事實上,自來得一直是這一類手槍在中國比較正式的通稱。在北洋政府陸軍部檔案中,有一份文件是1912年9月,陸軍部與德商禮和洋行(Carlowitz&Co.)簽約,購買:「七密里六三自來得毛瑟手槍二百桿,連有木匣手把,每桿連子彈五百粒,價計足銀五十八兩。共計足銀一萬一千六百兩。在天津碼頭交貨。關稅在外。」這是自來得手槍一詞,在1911年(民國元年)即已使用的明證,可能是最早引進的文件實例,而速射型要在將近二十年之後才出現。在美國,因為握把的形狀,一般稱之為掃把柄(Broomhandle),也有由中文翻譯而稱之為盒子炮(BoxCannon)的。許多人稱速射型為712型,並說這是毛瑟廠的型號,事實上這是德國GECO(GustavoGlenshaw)公司的目錄號碼,與毛瑟無關。許多人也稱盒子炮為C96(Construction96即96型),這是在歐洲常用的一個名稱,原先專指的是短管的盒子炮,與Bolo一樣,即有人所稱之為的警用型。所謂的Bolo,來自俄國的布希維克(Bolsheviks,俄國**的前身)黨人,因為3.9寸的盒子炮當時為其大量使用之故。中國的盒子炮來源有四種:一、中國各兵工廠以機械輔助生產的:這一類的盒子炮材質及加工品質較好,雖然仍擺脫不了手工裝配,零件不能互換等毛病,但整體而言,幾乎可以與舶來品相比。已知的生產廠至少有:漢陽兵工廠、鞏縣兵工廠、大沽造船所、山西軍人工藝實習廠、重慶武器修理所、衡陽軍械局等。二、修械所、廠、隊生產:這一類盒子炮為隨軍修械隊,在修槍之餘,也製造一些軍械。如宋哲元的西北修械所、湘西荼陵修械所、八路軍梁溝四所等。這一類的材質及品質差距極大,有的修械所設備好,材料供應好,則產品較佳。象八路軍那樣在敵後的修械所,因為鋼材來源斷絕,多半是用鐵道鋼加工而成。

三、私人游動修槍、造槍商販:這是一個特殊的行業,有如走方郎中。史料中說到河北、河南、四川都很多。由一人到數人不等,為地方豪強大戶、小股軍隊、土匪修造槍支,按客戶的意思,在一個地方住上十天半月,以手工打造。其品質依人而異,一般都烙印有原廠的一切印記,惟妙惟肖。當然,也有的印得不知所雲,可能是沒有原槍做樣子,只是師傅教下來,以訛傳訛。這類槍很多中看不中用,打幾發是可以,打多了就會出問題。有許多的表面處理非常粗糙,一看就曉得是手工打造。四、舶來品:主要來源是德國和西班牙,經由上海、天津等地的洋行進口。有一份文件是1924年9月10日,陸軍部與天津德商世昌洋行簽約,購買:「德國新式口徑七六三密理米突、槍筒九六密理米突、表尺一千米突之毛瑟手槍一千七百桿,連同空木柄及每桿子彈五百顆、甲(註:假)子彈一個、彈簧一個、弓簧一個、螺絲板一個、每桿凈收價洋七十整,共計價洋一十一萬九千元整。」本文件中的盒子炮,槍管核算起來只有3.77寸,相當特殊。1934年3月12日,中信局副經理李耀煌向蔣介石報告:「奉委員長電,渝,訂買廿響駁殼手槍五千枝,經尊查得德制老牌毛瑟一種,西班牙仿裝兩種(註:AstraSuperAzul,另外還有Royal),價格以西班牙之恩斯達牌低過德槍一元七角國幣。德槍結構雖屬較為堅固,惟槍桿稍短,以致射程亦少二百米突。如訂貨時要德槍加長槍桿如西班牙式,則射程當為一致。又,委員長曾電喻查捷克手槍,經尊查得捷克各廠無此種駁殼出售,合並陳明。」1936年國民政府財政部,開支列表中,有「購廿響駁殼手槍二萬枝附子彈二千萬發」一項,共280萬法幣。又如蔣介石致中國駐德商務參贊譚伯羽電報:「武昌,1938年3月1日:柏林。中國大使館譚伯羽先生:密。請即商訂德國八一迫擊炮300門,每門配炮彈3,000發,如有現貨更好。又購廿響駁殼手槍2萬枝,每枝配彈2,000發,如無現貨,則購買其他式手槍亦可。總愈快愈好,其價請速詳報。中正。」許多經商業渠道進口的德國盒子炮,在彈倉的左側,印有中文的[德國制]三字。有的人以為盒子炮就是10發,這是不正確的,事實上6發、10發、20發都有,前兩者用的是固定彈匣,後者多為插入式。20發固定彈匣也有,但是極為罕見。

由以上的文件看來,抗戰前到抗戰初,中國買的都指定是要20發,買來當然是配到了中央軍去了。所以,說中央軍主要配發10響毛瑟手槍,也不是完全正確的。

德械師中的士官大多配用毛瑟「二十響」全自動手槍。他們攜帶著造型簡單的專用皮製槍套,只有半截,上下為開放式,毛瑟槍的木殼槍套直接插入其中。同時還配有毛瑟槍專用皮質彈匣包。正面有可裝20發彈匣的彈包12個,用皮帶扣系在後腰,「Y」字形肩帶分3點支撐彈包組。國軍毛瑟槍手在著裝時,先將槍套以左肩右肋或右肩左肋的方式背負,再將彈包組穿上,如此手槍套即被固定於彈包組之下,而不會晃動。





樓主,你看這些夠解決你的問題不,恰好我也喜歡研究這一段歷史,望採納~!

Ⅳ 為什麼八神庵的腳要綁條皮帶為神馬啊!

SNK說法是;八神的衣服設計來源是以麥克傑遜樣子設計的,當年還沒有八神這個人物的時候,衣服就有了,就是麥克傑遜穿的那套,基本上一模一樣,很早就有人問過我同樣的問題,在拳皇96還在火熱時看過一本很厚的拳皇介紹.那裡面說八神的那條帶子是用來加快身體平衡用的,他出招後腿部收招會拉帶,這樣收招變快了.我只記得這么多了.

Ⅵ 英雄故事

【少年抗日英雄】
1929年生於河北省淶源縣上庄村。抗日戰爭時期,王二小的家鄉是八路軍抗日根據地,經常受到日本鬼子的「掃盪」,王二小是兒童團員,他常常一邊在山坡上放牛,一邊給八路軍放哨。1942年10月25日(農歷9月16日),日本鬼子又來「掃盪」,走到山口時迷了路。敵人看見王二小在山坡上放牛,就叫他帶路。王二小裝著聽話的樣子走在前面,為了保衛轉移躲藏的鄉親,把敵人帶進了八路軍的埋伏圈。突然,四面八方響起了槍聲,敵人知道上了當,就氣急敗壞地用刺刀挑死了王二小,正在這時候,八路軍從山上沖下來,消滅了全部敵人。

王二小犧牲後,當地軍民把他埋葬在劉家莊的山坡上。當時任淶源縣青救會幹部張士奎(現為保定市離休幹部)同志得到這個消息,馬上報道給了邊區青救會,《晉察冀日報》在第一版發表了這條消息。詞作家方冰、曲作家劫夫根據這篇報道,立即創作了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這首歌曲一直傳唱至今,感染了無數青少年。現在,王二小的墳上長滿了青草。他的鮮血染紅的那塊大石頭,現在還靜靜地卧在山溝里,人們把它叫做「血色石」。

為了紀念小英雄王二小,中國青少年基金會在二小的家鄉淶源縣上庄村建設了「二小希望小學」,延安時期參加革命的老作家陳模創作了革命傳統紀實小說《少年英雄王二小》。

《歌唱二小放牛郎》歌詞

牛兒還在山坡吃草,
放牛的卻不知道哪兒去了?
不是他貪玩耍丟了牛,
那放牛的孩子王二小。

九月十六那天早上,
敵人向一條山溝掃盪,
山溝里掩護著後方機關,
掩護著幾千老鄉。

正在那十分危急的時候,
敵人快要走到山口,
昏頭昏腦地迷失了方向,
抓住了二小要他帶路。

二小他順從地走在前面,
把敵人帶進我們的埋伏圈,
四下里乒乓乒乓響起了槍炮,
敵人才知道受了騙。

敵人把二小挑在槍尖,
摔死在大石頭的上面,
我們那十三歲的王二小,
可憐他死得這樣慘。

幹部和老鄉得到了安全,
他卻睡在冰冷的山間,
他的臉上含著微笑,
他的血染紅藍的天。

秋風吹遍了每個村莊,
它把這個動人的故事傳揚,
每一個村莊都含著眼淚,
歌唱著二小放牛郎。

-------------------------------------------------

抗日戰爭時期,在河北省沫源縣出現了一位全國聞名的抗日小英雄,他的名字叫王二小。王二小犧牲時才十三歲,在日本鬼子掃盪一條山溝的時候,為了掩護幾千名老鄉和幹部,他不顧自己的生命危險,把敵人帶進了八路軍的埋伏圈。氣急敗壞的日本鬼子把王二小挑在槍尖摔死在大石頭的上面。幹部和老鄉脫離了危險,小英雄王二小英勇犧牲了。王二小的動人事跡很快傳遍了解放區,每一個老鄉都含著眼淚,歌唱二小放牛郎,《晉察冀日報》在頭版報道了王二小的英勇事跡。晉察冀邊區的文藝戰土方冰和劫夫很快創作了後來傳唱全中國的著名兒童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
抗日小英雄王二小英勇犧牲50多年了,但是,他的英雄事跡和獻身精神將永遠鼓舞和激勵我們,他將永遠活在我們心中。
為了紀念抗日小英雄王二小,為了學習和發揚王二小的革命精神,我給大家講幾個抗日小英雄王二小的故事。
生在苦難中

抗日小英雄王二小於1928年出生在河北省沫源縣上庄村,他英勇犧牲是在1941年9月16日,犧牲時年僅13歲。
1939年9月的一天,王二小和幾個小夥伴正在山上放牛,忽聽遠處傳來槍炮聲。他們看到一些逃難的老百姓,推著小車,背著包袱,攙扶著老人,有的婦女還抱著孩子,由北向南走進了上庄。這是怎麼回事呢?
王二小把牛託付給鐵旦,和幾個小夥伴跑進了村子。只聽一個中年難民嚷道:「日本鬼子從張家口往這邊打來了,你們怎麼不跑啊?」
王二小一聽日本鬼子來了,急急忙忙跑回家裡。
王二小的家是什麼樣呢?
原來,他們家不是本村的人,因為窮只得住在庄北一個破奶奶廟里。奶奶菩薩早就拆掉了,屋裡只有一個破土炕和一張破桌子,幾口缸里有點兒雜糧。
二小慌慌張張跑進破廟,一進屋就說:「爹,娘!日本鬼子打過來了,快跑吧!」
二小爹有病,正躺在炕上呻吟著,娘說:「你爹病成這樣,往哪兒跑啊!」爹說:「還不快放牛去,丟了人家的牛,賠得起嗎?」
日本鬼子真的打到上庄來了。
這天,天剛蒙蒙亮,日本鬼子一個中隊開到了上庄村北頭,中隊長橋本拿望遠鏡朝村裡瞅了一會兒,就下令開槍開炮。村裡一下子像開了鍋,子彈、炮彈一起飛進了村。好多房屋被炸塌了,著起了火,哭聲四起。
二小爹正躺在炕上不住地呻吟,二小的哥哥王石頭和二小倆鑽到了破桌子底下。一顆炮彈打來落到破廟的房頂上,掀掉了大半個屋頂。房梁坍了下來,正好砸在二小爹身上,二小娘也被埋在了土裡。二小和哥哥從桌子底下爬出來一看,爹已經斷了氣,趕緊把娘從亂士石里救了出來。
二小爹被砸死了,全家人痛哭流涕。好心的鄰居齊存禮聽到王家的哭聲跑了過來,也難過他說:「別哭了!小日本真狠,不讓老百姓活了。」他知道二小家裡窮,又說:「俺家老爺子有一口棺材,先給你爹用吧!」
齊存禮和王石頭把棺材抬了過來,在奶奶廟後面挖了一個長方形的坑,把二小爹入殮,埋葬了。
二小爹被日本鬼子害死了,二小的哥哥王石頭又被抓去修炮樓。
這天一大早,村長馮進財和日本鬼子中隊長橋本在村子裡抓勞工。村裡的人都恨馮進財,不叫他村長,叫他塌鼻子。塌鼻子村長把橋本領到奶奶廟前。
橋本拍了拍王石頭的肩膀,說:「你的。。。身體。。。好好的。。。修炮樓去!」說著,兩個日本鬼子就把王石頭捆了去。
塌鼻子村長讓兩個村丁把二小家的糧食又搶走了。還把二小家的一根木頭也搬上了車。王石頭被抓去修炮樓,每天背石頭,運木料,修路,砌牆,沒有吃的,累死累活地拼著
命干。
二小媽生著病,心裡惦著石頭:干那麼重的活,不吃東西哪成啊!可是,家裡沒有糧食,只得熬了一罐稀粥,罐口上扣了一個粗碗,裡面放了一點兒小蔥和鹹菜,讓二小給哥哥送去。二小提著粥罐,來到修炮樓的工地。四面拉著鐵絲網,20多個日本鬼子端著槍,手拿皮鞭。
二小找了半天,才看見哥哥和八、九個青年農民,每人背著一塊長方形的石頭,低著頭,彎著腰,一步一步艱難地向炮樓走去。他們汗流滿面,汗水濕透了衣衫。日本鬼子發現誰走得慢,就上去用皮鞭子狠狠地抽打。一個日本鬼子朝王石頭肩上使勁抽了一鞭子。王石頭一個趔趄沒有站穩,石頭掉在了地上。鬼子小隊長又往石頭身上狠抽了十幾鞭子,還用腳踢他。王石頭用力從地上爬起來,心中怒火燃燒。心想:你這個小日本這么狠,今天也讓你看看中國人的厲害。說時遲,那時快,王石頭突然從地上搬起一塊大石頭,走到鬼子小隊長身後,猛地朝他的頭上砸去。鬼子小隊長倒在地上見閻王去了。
王石頭此時像一頭猛牛,大聲喊道:「鄉親們!咱們不給鬼子幹了,快跑啊!」
王二小躲在一棵大樹後面,看見哥哥朝對面山上跑去,日本兵開槍打死了好幾個人。
日本兵把好多民工又抓了回來,繼續修炮樓,二小也被抓了去。日本鬼子對民工看管的更嚴了。
這一天晚上收了工,二小的肚子餓得咕咕叫。他走到工地北頭靠鐵絲網的地方坐下來,把罐口上的粗碗拿下來,端起罐子喝玉米粥,就著小蔥和鹹菜。一天沒吃東西了,很快粥喝得差不多了,二小發現罐底還有7個鳥蛋。這是媽媽專門給他拿來的,媽媽一個也沒留。
二小吃了一個鳥蛋,真香啊!他忽然想起,家裡什麼吃的也沒有了,媽媽什麼也不吃,怎麼行呢?想到這兒,二小下決心要逃回家去看看媽媽。
二小一直沒有睡,他在仔細觀察著工地上的動靜。一彎明月升到了半空,繁星滿天。民工們勞累了一天,都東倒西歪地倚著石頭睡著了。十幾個日本鬼子和偽軍背著槍,打著手電筒在工地上巡邏,一個鬼子還牽著一條狼狗。
二小發現鬼子和偽軍巡邏有一定的路線,從工地的一頭到另一頭來回走,走一趟至少有五、六分鍾。這不是一個空擋嗎?
二小趁著鬼子和偽軍走遠了,用一根木棍把鐵絲網撐開,把身子縮成一條扁魚似的鑽了過去。
巡邏的鬼子發現有動靜,立刻打開手電筒,軍犬也奔了過來。敵人開槍了,軍犬狂叫著。二小仗著路熟,鑽過鐵絲網,接連翻了幾個跟斗,滾到了山坡下,抄小路跑回了奶奶廟。
屋裡漆黑,一點地動靜也沒有。二小摸了半天,好不容易找到了火柴,把小豆油燈點著
一看,他驚呆了。他看到娘一動不動地躺在炕上,雙眼緊閉著,用手一摸娘的頭和手,冰涼冰涼,不由得痛哭起來。娘是活活餓死的啊!
爹被日本鬼子害死了,哥哥被日本鬼子逼得逃跑了,媽媽又被活活餓死了。二小的心裡對日本鬼子充滿了仇恨。他默默地想,這深化大恨一定要報
奔向解放區

王二小從敵人修炮樓的工地上跑出來以後,鬼子到處抓他。二小在上庄呆不下去了,怎麼辦?
齊存禮叔叔說:「從咱們這兒往南一百多里地,是八路軍的鞏固區,你去找八路軍吧!」二小想到他娘剛去世,為難地說:「俺娘。。。。」話沒說完,齊存禮就說:「你娘的後事,俺幫你辦。」
齊叔叔的兒子鐵旦把一小袋貼餅子放在二小的手上,說:「二小哥,這點兒干糧,你路上吃吧!路遠,多小心。。。。。。」說著,眼淚流了下來。
王二小向娘磕了一個頭,走出了家門。
二小走在狼別溝里,天黑漆漆的,路上凈是大大小小的石頭,一不小心就會摔倒在地。起風了,又下雨了。二小摔倒,又爬起來,他找來一根樹枝拄著。走著走著,二小聽到了狼的嚎叫聲,兩條惡狼緊緊地追著他。他想起爹的話,看見狼不能跑,你跑他就追,你蹲下來拿塊石頭,狼就不敢過來了。想到這兒,二小蹲下拾起兩塊石頭扔向了狼,狼果然跑掉了。
王二小在漆黑的山路上跌跌撞撞地走著,忽然覺得肚子餓了。他掏出一個貼餅子,一邊走一邊吃著,肚子好受多了。這時候,日本鬼子的巡邏隊過來了。5輛摩托車,「轟隆隆」的響聲越來越大,車上還架著機槍,閃亮著車燈。二小趕緊躲到一個山洞裡。
山洞裡冷颼颼的,還滴著水,二小想睡也沒法睡,只好來回蹦達暖暖身子。天亮了,二小不敢在大路上走,等到天黑才繼續趕路。秋雨又下了起來,秋風一陣陣刮著,二小頂風冒雨,咬著嘴唇向前走。他心裡恨透了日本鬼子。
走著走著,他遠遠看見不遠處的一個山頭上亮著燈光,前邊有人家。他已經非常疲乏了,但是燈光又給了他希望。他奔著亮光,艱難地來到一座茅屋旁,輕輕地敲了幾下門。沒有動靜,二小耐心地站在門外。過了一會兒,一位白發蒼蒼的老人開開了門,吃驚地說:「哎喲,孩子,你咋弄成這個樣子?」
二小難過地說:「爺爺,我是上庄人,爹娘都被鬼子害死了,哥哥被抓去修炮樓也不知跑哪兒去了,鬼子還要抓俺,俺沒處。。。。。。」
老人趕緊把二小拉進屋,說:「快脫了衣服洗一洗吧!」
屋裡收拾得挺干凈,牆上掛著一支獵槍,還有兔皮、狼皮、狐皮。老人看樣子是一位獵人。
二小洗完澡,換上乾衣服,挺舒服。這時候,天快亮了,老人端來了熱粥、窩窩頭。吃完了飯,老人問二小:「孩子,你叫啥名字?要上哪兒去啊?」
二小說:「俺叫王二小。俺要去找八路軍,為俺爹娘報仇!」
老人說:「找八路軍,還有一百多里地哪!先睡一覺,天黑再走!」
王二小美美睡了一大覺,直到天黑。
二小要上路了,老人拿出一些窩頭、兔肉,讓二小路上吃。二小心裡感到暖融融的,說:「老爺爺,謝謝您了!」
老人笑了笑,說:「一家人不說兩家話,俺兒子也是八路軍。日後,你打鬼子立了功,俺老漢還要給你慶功呢!」
二小背上包袱,在夜色中上路了。
一路上刮著風,還下著雨,二小也看不清路,不知摔了多少跟頭,渾身是泥,兩腿無力.他感冒發燒了。一不小心踩著一塊石塊,摔倒在地上,再也沒力氣爬起來了。二小已經來到了狼牙口村的街上,都半夜了。
狼牙口村的農會主任高林山開完會回家,發現街邊躺著一個孩子,已經昏迷不醒了。他趕緊把孩子抱回家,讓妻子去熬了一碗薑糖水。高林山給二小脫下濕衣服,替他洗了身子,換上乾衣服。妻子端來了薑糖水,二小咕通通就喝了,瞪著眼睛問:「這是什麼地方啊?」高林山告訴二小:「這里是二區南馬庄鄉狼牙口村。你淋雨暈倒在街上,俺把你抱回來,可醒過來了。孩子,你叫啥名兒,從哪兒來啊?」
二小激動得說不出話來,眼淚也流了下來。過了一會兒,二小才說:「俺家在六區上庄。鬼子打死俺爹,餓死俺娘,抓走俺哥,又要抓俺。。。。。。」二小難過得說不下去了。
高林山安慰二小說:「孩子,你別愁,這里是鞏固區,俺們農會會照顧你。你在上庄幹些啥營生啊?」
二小回答說:「俺給地主放牛。」
高林山說:「那好,俺家有牛,村裡還有六、七戶有牛,你就放牛吧。」
從此,二小就為這六、七戶人家放牛。輪流在各家吃飯睡覺。二小放牛挺認真,大家對他也挺好,還送他衣服、鞋襪。
參加兒童團
一晃,王二小在狼牙口村已經好幾個月了,生活得很好。這里和上庄不一樣,上庄是敵占區,這里是八路軍的鞏固區。特別是,這里不僅有八路軍、民兵隊,還有兒童團。
這天,天快黑了。王二小放牛回村,看見村邊大槐樹下,兒童團長雷娃正在領著兒童團員練操。兒童團員們個個精神抖擻,有的戴著八路軍軍帽,有的用木棍或秫秸桿當槍,有的腰裡還扎著一條;舊皮帶。他們還高聲唱著《兒童團團歌》:
我們是兒童團員,
我們為抗日站崗。
手握著紅樓槍呀,
哪怕那個風雨狂。
你要想過路么?
請你拿出路條!
二小聽著聽著,心裡不覺有點地難受。人家兒童團員多神氣呀,自己來了幾個月了,就整天放牛。。。。。。
回到高主任家裡,二小還是悶悶不樂。高林山看二小這樣,就問:「二小,有啥不高興的事呀,嘴巴撅得比天高?」
二小低著頭不言語,過了一會兒,他對高主任說出了自己的心事:「村裡的娃娃們都參加了兒童團,就俺不是!」
高林山一聽笑了起來,說:「我當是什麼大不了的事呢,這好辦,你寫一個加入兒童團的申請不就行了?可有一樣,參加了兒童團可要積極的干!」
二小在高主任的幫助下,很快寫了一份參加兒童團的申請。
二小真的成了一名兒童團員,甭提多高興了。在兒童團里,二小比誰都幹得積極。除了站崗查路條,二小做了不少事。
騎兵連的戰士接到命令到下壺關打鬼子去了。這一天,高林山在院子里走來走去,一臉愁雲。二小見了,忙問:「大伯,你有啥心事啊?」
高林山說:「部隊走了兩三天了,可是一點兒動靜也沒有,聽不到槍炮聲。他們帶的干糧不多,你說急人不急人!」
二小聽了也說:「他們的馬草也不多。」
兩個人都動起了腦子。二小靈機一動,說:「大伯,俺們現在就發動大夥准備口糧、軍草,後半晌就給部隊送去。我這就跟雷娃說一聲兒,發動兒童團員上山去割馬草。」
高林山聽了直點頭,心想,這孩子還真有點子。
全村人都忙著生火,烙貼餅子。20多個兒童團員都到村北的山上割馬草去了。
二小揮著鐮刀,數他割得快。你看,他把小布衫也脫了,只剩下紅肚兜,光著膀子,彎著腰,手快如飛。他還挺有心眼,准備了兩把鐮刀,磨得光光的換著使。二小割滿了兩筐青草,又幫著別的女孩子割,還不到晌午,兒童團員們就完成了任務。
吃完晌午飯,民兵和兒童團員們就出發了。每個兒童團員都背著兩筐草,天氣又熱起來,臉上直冒汗,可沒有一個人喊累。
在下壺關的山頭上,騎兵連吳連長首先從望遠鏡里看到老鄉們和兒童團的送糧送草隊伍。他騎著戰馬飛快迎過來,拉著高林山的手說:「謝謝你們,你們來得太好了!」他又轉過身來對兒童團員們說:「你們立了一大功。咱們的軍馬沒有草吃就不能打仗,你們的草送的真及時,謝謝你們了!」
兒童團員聽了吳連長的話都非常高興,這草沒白割,挨點兒累也值了。
戰斗很快打響了,騎兵連消滅了鬼子的一個中隊,繳獲了不少槍支彈葯。
日本鬼子不甘心在下壺關的失敗。他們打聽到我們的騎兵接受了新的任務,轉移到別的地方作戰去了,就由日本鬼子的中隊長佐佐木帶著一個小隊日本鬼子和一排偽軍來襲擊狼牙口村。
佐佐木一夥來到狼牙口村,卻發現村裡一個人也沒有,圈裡豬也沒有,村子裡靜悄悄的。佐佐木發火了,問道:「八路的沒有。。。。。。老百姓、牲口。。。。。。統統的哪裡去了?」
翻譯官報告說:「老百姓都跑了,牲口、糧食全堅壁起來了。」
佐佐木舉起戰刀,下令:「搜!給我搜!「
日本鬼子到山溝里搜,也不見人影。過了一會兒,偽軍排長來報告:「太君,燁樹溝里發現了幾十個老百姓!」
佐佐木的小眼睛一轉,大叫道:「把他們。。。。。。統統的。。。。。。包圍起來!」
群眾被包圍了起來,山頭上架起了機槍。
鬼子中隊長佐佐木站在岩坡上開始訓話了,嘰里呱拉不知說的什麼。翻譯官說:「太君說了,你們不要怕,只要說出八路軍在哪兒,糧食、彈葯藏在哪兒,就沒事兒。」
沒有一個人說話,山谷里靜靜的。佐佐木氣得臉像豬肝,大聲吼道:「快說!再不說。。。。。。統統的。。。。。。死啦死啦的。。。。。。。」
半天,還是沒人說話。佐佐木沖下岩石坡,抓住一個青年農民的衣襟,毗牙咧嘴地說:「你的快說。。。。。。八路軍在哪兒?糧食藏在哪兒?」
那個青年農民「哇哇」地叫著,佐佐木使勁地打他、踢他,他叫得更凶,還是說不出話來。
高林山對佐佐木說:「他是個啞巴,不會說話。」
佐佐木一把抓住了高林山吼道:「他是啞巴。。。。。。你的會說。。。。。。八路軍在哪兒。。。。。。糧食藏在哪兒?」
高林山不慌不忙地說:「俺是個老百姓,俺不知道。」
翻譯官幫腔說:「快說吧!不然劈了你!」
佐佐木氣急了,舉起軍刀就要劈過去。
就在這緊急的時刻,王二小挺身站了出來。他想,高大伯是農會主席,是他把自己抱回家裡,是他們一家無微不至地關心自己,他不能死啊!
佐佐木收起了軍刀,向二小問道:「你的小孩。。。。。。你的。。。。。。怎麼知道。。。。。」
二小沉著地說:「我天天在山上放牛,我怎麼不知道!」
佐佐木狡猾地說:「你的。。。。。。小孩。。。。。。不騙人。。。。。。」
在鬼子威逼下,王二小隻好走在前面帶路。兩個偽軍在後面緊跟著他。
王二小東走西轉,把鬼子兵領進了深山溝。遠遠的看見前面有一個山洞,二小指著說:「太君!你看,就是那個洞!八路軍的傷員、糧食就藏在那兒!」
佐佐木逼著二小:「你先。。。。。。進山洞。。。。。。」
二小急忙鑽進了山洞。鬼子們慢吞吞地跟著。山洞裡的路二小很熟,他像一隻小兔子,連走帶蹦,把鬼子落在後面。左拐右拐,二小來到一個叫貓兒洞的地方,把身子縮成一條扁魚似的鑽了過去,氣得佐佐木直跳,罵道:「中國小孩。。。。。。狡猾。。。。。。」說著,掏出手槍朝洞里開了幾槍。
二小早就鑽出洞,飛也似的跑到燁樹溝,大聲對高主任和鄉親們喊道:「趕緊鑽到洞子里,鬼子要來了!」
鄉親們安全轉移,騎兵連把鬼子和偽軍包圍起來。
鄉親們把二小圍了起來,高林山抱起了二小,大家都誇二小機智勇敢。高主任說:「孩子,是你救了俺,救了鄉親們!」村婦救會曹主任也摟著二小說:「是你用調虎離山計救了鄉親們,多聰明的一個孩子!只想著大夥兒,就沒想到自己的危險。」
王二小參加兒童團以後,經受了鍛煉,做了許多有益的事情。他在迅速、茁壯地成長!
血染南河灘

九月十六這一天,太陽快要落山了,二小甩著鞭子趕著牛要回家了。忽然呼隆一聲響,二小一看,是鬼子兵踩響了南河灘上的石雷。
有40多個鬼子來搶糧食和彈葯,還要消滅八路軍的傷員。他們來到南河灘上,大搖大擺,還邊走邊觀景。
鬼子要去狼牙口村,那裡藏著糧食、槍支和彈葯,還有八路軍的傷員。
走著走著,一座山擋住了鬼子的去路。鬼子中隊長高崎用望遠鏡看了半天,也鬧不清前邊的路應該怎麼走,他們面前有3條路,走哪一條呢?
中隊長高崎急得直冒汗,把大個子軍曹喊來命令說:「這里有3條路,你去看看定哪一條?」鬼子們停下來,有的去河邊洗手、洗臉,有的去喝水。高崎發火了:「不準洗手洗臉,快歸隊。。。。。」
大個子軍曹跑回來向高崎報告:「中隊長!路不好找,在那邊山上有一個小孩。」
高崎大聲喊道:「快抓來!」
二小被軍曹拽著來到高崎面前。
高崎問道:「小孩!你的。。。。。。什麼的幹活?」
二小答道:「俺是放牛的!」
高崎又問道:「小孩。。。。。。八路的。。。。。。在哪裡?」
二小說:「俺不知道。」說完就要走。高崎一把抓住他:「你的。。。。。。不要怕。說出來。。。。。。八路在哪兒。。。。。。給你金票。」
二小半天不言語,軍曹上來吼道:「小孩。。。。。。不說。。。。。。死拉死拉的!」
二小一看,不給帶路不行了。心想,也好,俺們的隊伍在崖口兩邊的山頭上埋伏著呢,我路又熟,把鬼子帶進。。。。。。,想到這兒,二小裝作害怕的樣子說:「太君!俺想起來了,晌午的時候,有不少八路軍開到南馬庄去啦!」
惡狠狠的軍曹舉起拳頭,兩個小眼珠滴溜溜轉,嚇唬二小:「小孩。。。。。。你不要。。。。。。撒謊!」
二小生氣地說:「反正俺看見了,信不信由你!」
高崎看天快黑了,急著說:「小孩。。。。。。你的。。。。。。帶路!」
二小領著鬼子兵在沙灘地上向西走去。
河灘上有好多大大小小的石頭。幾個鬼子踩在石頭上,都摔倒在地上,哇啦哇啦叫道:「小孩。。。。。。你帶的。。。。。。什麼路?」
二小撅著嘴也大聲喊道:「這圪塔就是這號路!」
二小領著鬼子兵繞過河灘向南走去。河的東面是石嶺子山,西邊是香爐山。兩座山都有幾十丈高,在這兩座山嶺上埋伏著我們的騎兵連,一排在西邊香爐山上,二排在東邊石嶺子山上。
鬼子兵大搖大擺地走進了山溝。這時,石嶺子山上的八路軍騎兵連的戰土開了槍,子彈嗖嗖地射向敵人,七、八個鬼子應聲倒地,還不知道自己是怎麼死的。鬼子見左邊有八路,又朝石嶺子崖下躲避,右邊香爐山上的八路軍正好打個正著。鬼子兵成堆地倒下,鬼哭狼嚎地叫了起來。鬼子兵朝兩邊山上開槍,可是射程打不到,白費子彈,一個高個子鬼子兵朝崖上扔手榴彈,可是,手榴彈碰到崖邊又呼拉拉掉了下來,在鬼子堆里爆炸了。
鬼子中隊長高崎氣急敗壞,連叫「上當,上當」。他一眼看見,王二小這時飛快地向西跑去,便拚命地追了上去。他掏出手槍朝二小射了過去,二小背中槍彈倒在南河灘上。軍曹也跑了過來,用刺刀猛刺二小的胸膛,又把二小用槍尖高高地挑起來,摔在大石頭上。我們13歲的小英雄王二小英勇犧牲了,他的鮮血染紅了大石頭。
1941年農歷九月十六,抗日小英雄王二小英勇犧牲在南河灘,八路軍和老鄉得到了安全。
抗日小英雄王二小英勇犧牲後,他的英雄事跡傳遍了解放區的每一個村莊,感動著每一個老鄉。當時在晉察冀邊區工作的文藝戰士方冰和劫夫知道了王二小的事跡也感動萬分,他們立即進行創作,僅僅用了半天時間就寫出了著名的兒童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
《歌唱二小放牛郎》用敘事的手法生動地介紹了王二小的英雄事跡,充滿無比崇敬與深
切緬懷的真摯感情,不僅使人聽了無比悲痛,而且激勵鬥志,催人向前。
今天,我給大家講了抗日小英雄王二小的故事,最後,我想把《歌唱二小放牛郎》唱一遍。我不會唱歌,用歌聲來緬懷英雄,同時表達我們繼承和學習英雄革命精神的決心。

王二小帶日軍走進的西北溝
這就是王二小帶日軍走進的山谷,當地叫做西北溝,兩山一溝,十分險要。我們沿著清澈的溪水,順著二小的足跡,向山谷深處走去。

只有進口,沒有出口「石湖旮瘩」
在山谷的盡頭,只有一個方向可以轉彎。轉過彎,眼前是一個小盆地,叫做「石湖旮瘩」.兩側立崖高數十米,直上直下如同刀劈,「旮瘩」盡頭亦為立壁,一道瀑布飛流而下,形成溪水流出。在軍事上這里卻是一個死地,只有進口,沒有出口,二小放牛郎正是捨生忘死,把鬼子帶到這個絕地。
鬼子發現上當後,先是殘忍地剁去二小右手的五個手指,又用刺刀刺向二小的胸膛,把他摔到在大石頭上。八路軍一舉全殲此股日寇,戰斗結束後,幾個戰士沖向二小,當時他還活著,和另外兩名受傷戰士一起送到劉家莊,可惜傷重無治,為國犧牲,三位戰士永遠長眠在劉家莊的深山老峪里。 當時來源縣青救會幹部張士奎寫了王二小在反"掃盪"斗爭中,把敵人引進埋伏圈而自己壯烈犧牲的材料,報道給邊區青救會的。《晉察冀日報》在第一版發表了這條消息。詞作家方冰、曲作家劫夫,根據這篇報道,在1942年創作了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這首歌很快在邊區,直至全國傳唱開來,這一唱就是六十多年.

Ⅶ 八路軍的軍帽上有兩個扣子,有什麼含義嗎

今天偶來給大家講講八路的服裝,八路軍軍服的樣式是固定的—國民革命軍的款式,僅以左臂佩戴的「八路軍」、「新四軍」布臂章以示區別。幹部與戰士的衣服樣式僅在口袋上稍有區別。幹部多縫了2個口袋,抗戰初期,八路軍戴的直筒加圍的圓頂帽上佩有國民黨軍隊的小帽徽。

可實際早不是這個樣子,按常例說,一名八路軍正規部隊的士兵的裝具應包括八路軍軍帽、軍衣、鞋、綁腿、子彈帶、手榴彈包,腰帶和棉被,一般都是兩雙鞋。附屬的裝備還有干糧袋、碗袋。可實際上能配的標準的很難。

軍官還能多發掛包或馬搭子,或者時髦點說叫圖囊一個,這勉強也算官兵不一樣的體現。

咱們從頭說起,八路軍的軍帽可能是最普遍的八路軍裝具,很多士兵進入部隊開始都是只發給一個軍帽和一個臂章的,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佩戴的臂章為長方形,其標准尺寸為8.5厘米?.5厘米,白布底,用藍色印製,中間為「八路」二字。臂章這個大家都熟悉,為何軍帽是八路軍士兵最普遍的裝具。首先,個人揣摩,軍帽當時與國民黨的軍帽是統一的,無非把青天白日的帽徽改成扣子,這個庫存量大,僅八路在山西接管晉軍丟棄的幾個被服倉庫就有很多。也很奇怪,不過也簡單,當時的倉庫主管把被服很多都盜賣了,惟獨留下帽子,難道他未卜先知,知道八路缺軍帽?玩笑而已,主要是軍帽沒有人要。最關鍵,是八路軍軍帽節省原材料,並且醒目,盡管是個人之見,但八路之窮,天下聞名,縣、區的地方武裝幹部能戴上個八路軍帽都是標準的幹部形象,當時八路軍獎勵配合作戰有功勞的地方部隊也是獎勵軍帽2頂,2頂,我反復看看,此仗是山東魚台地區的八路的出手,消滅日偽軍80餘人,如此獎勵,一個能拿的出手,而另一個歡天喜地,八路之窮,確實名不虛傳。

接著,我們說說軍服,八路軍軍服的樣式是大體固定的,但用料和顏色的區別則比較大。抗日戰爭時期,環境十分艱苦,共產黨領導下的各個抗日根據地,只能根據自己的條件,就地取材製作軍裝,而每個根據地所接觸到的布料和染色劑都有區別。有些敵後游擊隊甚至沒有軍服,群眾的便裝就是他們的軍服。八路的軍服裝具大體上來源有二個渠道,一是軍隊與地方被服廠生產,二是繳獲。八路軍軍服常用的是當地農民自己生產的粗土布,染色是標準的「八路灰」,這是我們在影視作品裡經常見到的八路的打扮,而實際,實際就不是這么會事。

綜合我手頭的資料,八路的軍服顏色起碼有黃、黃綠、草綠、灰等4種被普遍使用的顏色,至於面料,那更是八仙過海,各根據地自己說了算,有代表性的就是——山東軍區的4大軍分區的軍服顏色就很鮮明,絕對混淆不了。

比如黃綠色軍服,將春季收獲的槐花碾碎,和染料拌在一起調勻,這樣染出的布色調鮮艷,洗後不褪色。聶榮臻把選擇黃綠色的理由說成:黃色寓意著我們是黃河的子孫,中華民族的脊樑;綠色,則是生命長青的象徵。扯淡,他做夢也想染成灰的,可原料那裡也沒啊,草木灰也不容易弄啊。在山東,渤海軍區和膠東軍區的部隊會師,部隊就分的很清,顏色都不一致。

八路軍還有一種敵後武工隊式樣的制式服裝,中山裝上衣,灰色褲子,服裝近似便裝,易於普通人穿著,適合化裝偵察和抵近尖兵,不過這種服裝生產數量不多,只能在少量老照片上看見曾經的風采。

現在的影視作品上的八路軍服整齊,統一,實際根本不是這個樣子,八路總部和八路軍總部騎兵團、警衛團等總部直屬部隊與北方局、邊區政府黨委、抗日軍政大學、新華社等機關能近水樓台的裝備到八路總後勤部被服廠的被服裝具,總算還能上得了檯面,後來留下的照片、電影資料又多取材於他們,沒給八路丟多大人,一線的作戰部隊,跟叫花子區別不是很嚴重。國民政府當局歧視雜牌的名聲還是很響的,這個有個比方,中央軍是正室夫人養的,如晉綏軍、東北軍是小媽養的,八路軍是後媽養的。

中國有句老話,人比人該死,貨比貨該扔。

中央軍和部分有人罩的地方軍,上級都高看兩眼,國府當局損失多少補充多少,槍彈糧飽足足的,不說小康,最起碼能混個溫飽。八路軍可不行,貧還來不及脫,在38—39年的國共蜜月里,槍彈糧被服多多少少還能補充點,有的時候,地方當局還給,後來八路軍一線團隊徹底成了沒娘的孩子,只好出門找日本鬼子要飯啦。

主要是八路軍總部後勤部被服廠的生產工藝、設備實在不行,無力滿足八路軍廣大一線團隊的需要。在1939年後,龐大的八路軍後勤系統的被服部分幾乎被日軍徹底破壞,殘留的現代化生產能力迅速被疏散到延安,各根據地不得不依靠自力更生來解決問題。有的時候,八路軍士兵不得不客串裁縫,自己做自己的衣服,一群大老爺們,放下槍拿起針,干吧。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粗布是面料,但根據地的生產工藝無法滿足八路軍部隊的需要,日軍以戰養戰,在中國大肆掠奪糧食棉花,而老百姓也需要棉花,關鍵是當地婦女的生產數量遠不能滿足八路的需要,用杯水車薪說一點都不過分,起碼紡織者要滿足自己的需要,還想換點錢來得到油鹽以及其他必需品,八路的一線團隊穿的破破爛爛像叫花子,一到冬天就犯愁,國民政府連身棉軍裝都不發,冬季大練兵不是獨創,但也是無奈的無奈,部隊缺乏禦寒的棉衣,不活動活動就會凍死人。很多連隊只有一兩件棉衣,只有哨兵上崗才能穿,有些部隊的哨兵不得不披棉被上崗位,潛伏哨兵把自己埋在草堆里取暖。八路的將領們覺得與其讓部隊凍得都擠在炕上發抖,不如練練兵,投投手榴彈什麼的,既禦寒又提高了戰斗素質。

八路就開始為了生存而戰斗,缺槍少彈的八路就得自己琢磨收拾鬼子漢奸,有本事的,吃香喝辣,沒本事,只能在寒風里顫抖,不過鬼子漢奸有的八路很快都有了,要是沒有就從日偽手裡奪他娘的。摸營、伏擊、挖陷阱、打悶棍,反正只要是對著鬼子漢奸,你愛干什麼干什麼,能繳獲布料就運回根據地組織地方政府生產被服。

中國人歷來講究入土為安,可窮八路可不這么干,夏天多少還給敵人留點,在冬天的伏擊戰後,鬼子就不說了,扒光,他們有毛衣,八路最喜歡,就連漢奸的屍體上基本也只剩下一個褲頭了。沒想到,當漢奸也不容易啊,臨死連件衣服都沒有。

日偽軍的軍服就穿在八路身上,不穿沒法子,冷,警察的黑制服也飢不擇食,上,扒他娘的。有條件地部隊還能就著染色,沒條件的,就披上鬼子皮過冬,反正八路也是隱蔽作戰,偷襲為主,很多時候,猛的看上去,那不是八路,整個叫花子集中營,要不是頭上頂個八路軍帽並且有地方組織帶領,弄不好被不明真相的地方部隊伏擊都不好說。

44年時,山東東平的日軍偷襲八路,日偽軍清一色的八路灰軍裝,裝具齊全,可惜地方武裝見慣窮八路,富八路著實沒見過,馬腳一下子就發現了,正規老八路沖出來,一頓手榴彈披頭蓋臉,倒讓八路穿上新軍裝感覺了一把。

一年一套軍裝,做夢去吧,八路只好發動地方縫補,老區甚至參軍的自己帶被服,不讓後勤傷腦筋。兩年能發件衣服都不錯,艱苦點的部隊,數九臘月穿單衣在寒風里與鬼子拼刺刀,五月端陽披著棉襖打工事,舊的不敢扔,新的沒下來。

皮帶,統統的繳獲大大地,頭戴八路帽,腰間系皮帶,敞開衣襟,腰裡插駁殼,典型的八路地方幹部。

咱們說說鞋,鞋是地方組織生產的大宗,這個製作隱蔽,誰都可以做,敵人發現也不要緊,就說自家納自己穿,可是,八路的游擊戰特別費軍鞋。

平原地區稍微好點,一雙布鞋能穿一個多月,山區,一雙布鞋不過堅持400多里山路而已,一旦有戰斗結束,八路就立馬把自己的布鞋脫下來,從敵人的屍體上脫下膠鞋或皮鞋,一雙膠鞋能抵5雙布鞋,至於鬼子的皮鞋,盡管很笨重,但走山路省,耐磨損。

八路在平地或不爬山,很多士兵都把鞋脫掉,光腳走路,無他,節約。實際還是窮啊。

鞋為八路裝具里唯一能超標准發放的,基層政權也多給八路這個,至於襪子,基本不用想,只有裹腳布,就連裹腳布,也是承擔綁腿的功能,個別時候還的應急做綳帶什麼的。

干糧袋、手榴彈包是八路軍士兵的標准配置,其式樣更是五花八門,有的長,有的短,上面還有字,如殺敵報國等,有的甚至上面還綉著花、鴛鴦等。地方動員參軍的一般都自己攜帶綁腿、子彈帶、手榴彈包,腰帶、干糧袋和棉被。這些附屬玩意就不提。

1941年皖南事變以後,外援以及合法購買基本斷絕,根據地開展轟轟烈烈的大生產運動,用堅韌不拔的毅力克服了敵人經濟封鎖所造成的種種困難,基本上保證了部隊的供給,為抗日戰爭的勝利打下了可靠的基礎。

窮八路,窮八路,三個字道出了在60年前八路軍當時斗爭環境的艱苦。但軍裝中凝聚著的血與火的歷史和民族精神,是用言語所無法比擬的。

Ⅷ 軍事!軍裝的禮服和常服的區別

軍裝的禮服和常服的區別主要體現在以下三方面:

1、外觀不同

禮服的是方形軍旗(國旗)臂章,肩章底板為呢面底質,帽檐會有金穗花的裝飾。

常服比禮服少了兩顆扣子和一條綬帶,禮服的袖子和褲腿上多了一道明黃飾的帶,常服的臂章由盾形臂章,底板為布面。

2、應用場合不同

禮服則有條令規定穿著的場合,例如在一些重大的紀念節日,各種國家級慶典活動、還有就是進行各種軍隊儀式時穿著。

常服就是軍人日常穿的非訓練日服裝,例如參加部隊的政治教育課、部隊節假日、慶功會等場合穿著。

3、配備的軍人不同

禮服的配備有軍人等級限制,能擁有禮服的軍人正常級別達到軍官或者以上,其次就是某些特殊部隊士兵有特權配備。

常服是正常普通軍人都會配備的軍裝,是入伍首先分發的統一服裝。

(8)八路軍為什麼身體有皮帶擴展閱讀:

軍服發展:

1955年,為了配合軍銜制的實施,我軍於當年10月1日起,開始在全軍范圍內配發55式軍服。55式軍服結束了中國人民解放軍單一制式軍服的歷史,該系列軍服按照陸、海、空軍依次分為常服、禮服、工作服,並根據相配套的服裝發放常服肩章、禮服肩章和領章。

1965年6月1日,全軍換著65式軍裝。陸、海、空和公安部隊一律佩戴全紅五角星帽徽和全紅領章,官兵戴解放帽。陸軍軍服為草綠色;空軍上衣顏色與陸軍相同,褲子為藍色;海軍軍服為深灰色。

1984年10月1日,國慶35周年閱兵部隊穿著85式軍服亮相。從1985年5月1日起全軍換著85式軍服。85式系列軍服分為夏服、冬服、大衣、制式襯衣、軍帽和標志符號。

1988年10月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再次實施軍銜制。全軍開始穿著87式系列服裝,分為禮服、常服、作訓服三大系列,並重新設計了陸、海、空三軍的標志服飾。

1997年5月1日,駐港部隊開始試穿新軍裝。97式軍服分為禮服、常服、作訓服和工作服四大系列9個部分,為我軍下一代軍服設計積累了寶貴的經驗。2000年5月1日,全軍換發99式夏服,配發貝雷帽。

2005年11月10日,空軍軍服顏色由原來的上棕綠、下藏青統一改為藍灰色,制式、面料不變,被稱為「05式常服」。軍服史上一次全面系統的改革。

2015年12月31日,陸軍領導機關、火箭軍、戰略支援部隊成立。全軍於年初開始陸續換發15式臂章和胸標。2016年7月1日,火箭軍官兵啟用新式禮(常)服。

2017年8月1日,全軍將統一換發佩戴夏常服帽並取消貝雷帽,這是與夏常服配套的新式軍帽品種,設計上突出中國元素和我軍特色。

Ⅸ 能不能詳細點

這是毛澤東1944年9月8日在中共中央警備團追悼張思德大會上的講演。
這篇講演的主要內容有:一是指出中國共產黨和黨所領導的革命隊伍的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要求每個共產黨員和革命戰士,都要像張思德那樣,從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徹底地為人民的利益而工作。二是論述了正確的生死現,要求革命者必須樹立為人民而生,為人民而死的無產階級的革命人生觀。三是提出了為了人民的利益,要敢於堅持真理和修正錯誤的思想原則。要求我們保持和發揚黨的批評與自我批評的光榮傳統,為人民利益堅持好的改正錯的。四是強調了一切革命隊伍的人,都要互相關心,互相愛護和互相幫助。

半個多世紀過去了,毛澤東的這篇講演對加強黨和革命隊伍的思想道德建設,提高共產黨員和革命者的政治覺悟,樹立共產主義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起了重要作用,而且教育了新中國的一代又一代人。即使在市場經濟的今天,學習這篇著作仍然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